“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注定将成为本次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各方争议的焦点,从会前东道主丹麦提出的一份仅强调“共同责任”的气候草案引发发展中国家的强烈不满就可窥见一斑。但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杨洁勉指出,气候谈判表面层次是关于温室气体排放额度的谈判,更深层次则涉及到各国竞争能源创新和经济发展空间。
据新华社报道,根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发达国家要对其历史排放和当前的高人均排放负责,要率先减排,并给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而发展中国家则在得到发达国家技术和资金支持下,采取措施减缓或适应气候变化。
上周丹麦提出一份气候草案提议,要求2050年减少全球一半的温室气体排放,并把2020年作为碳排放的顶峰年。这意味着什么?反对这份草案的南非代表一语中的,“这意味着剩下的缺口将由发展中国家来承担”。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王毅指出,丹麦草案只划出减排容量,没按各国国情分配排放空间,更没有资金、技术等保障机制配套,这不科学,也不公平。
出于各自利益的不同,当前的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分成三股力量:欧盟、伞形集团(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发展中国家(77国集团+中国)。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能源与气候经济学项目组”成员王克博士在接受媒体访问时表示,这三股力量将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中角力。
国际非理性经济制度理论学会会长、北京理工大学中国产业投资基金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崔新生在其文章《碳币时代,得规则者得天下》中指出,从美国对哥本哈根会议的游移态度,多少说明美国的疑虑:对欧洲主导的这一所谓低碳经济形态,美国应该处于什么角色,以及能够占据何等地位。
从这个角度我们不难理解,为何最不积极的美国在奥巴马上台后态度有所转变?为何奥巴马政府把能源改革放在其政策的优先位置上?一切皆在抢占低碳经济控制权。
奥巴马参加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行程安排,也成为美国博弈的工具。奥巴马5日突然改变赴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的行程安排,由原定10日领取诺贝尔和平奖之前出席会议,现改为18日专程赴会出席闭幕会议。据美国媒体报道,奥巴马临时改变行程是一次政治计算,旨在从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捞取尽可能多的好处,更何况正是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承诺,才助他赢得诺贝尔和平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