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公司
  • 5:市场
  • 6:财经新闻
  • 8:书评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T1:艺术财经
  • T2:艺术财经·市场
  • T3:艺术财经·热点
  • T4:艺术财经·专题
  • T5:艺术财经·焦点
  • T6:艺术财经·收藏
  • T7:艺术财经·资讯
  • T8:艺术财经·人物
  •  
      2009 12 12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8版:书评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8版:书评
    亚洲还没有为重新崛起
    做好金融准备
    诚实之美
    披沙录
    从人类文明发展高度重审互联网规则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亚洲还没有为重新崛起做好金融准备
    2009年12月12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王尔德
      《十年轮回》

      ——从亚洲到全球的金融危机

      (马来西亚)沈联涛 著

      杨宇光 刘敬国 译

      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9年10月出版

      ⊙王尔德

      

      沈联涛在1993至1998年曾担任香港金融管理局副总裁,亲历了亚洲金融危机。1998年10月至2005年9月,连续三届担任香港证监会主席,参与了亚洲金融危机和网络泡沫之后的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目睹了2008年金融危机的全过程。这种独一无二的经历,决定了他的在中国内地出的第一本书、也是第一位亚洲高官关于经济危机的著作《十年轮回:从亚洲到全球的经济危机》具有很高的价值。虽然是以一个亚洲人的身份在论说金融危机,但他自觉避免成为亚洲价值观的辩护者,而从历史、宏观和微观三个层次系统分析了两次经济危机,理出了两者之间清晰的脉络关系,并对危机的治理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

      沈联涛借用了黄仁宇的“大历史观”来看两次危机。亚洲危机处在亚洲经历了两个世纪的衰落之后重新崛起的关键时刻,亚洲各国要转变成具有中等收入的经济体,而心理上、组织上或技术上尚未没做好应对全球化风险的准备,因此付出了代价。而2007年开始的次贷危机,可能也是世界为进入全球化的新阶段而要付出的代价。1820年,亚洲购买力占全球GDP的57%,但过时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竞争不过西方的市场和技术。1950年,亚洲在全球GDP份额下降至18%,1998年,亚洲在世界GDP中的份额回升至37%。虽然制造业和出口很强劲,但受到保护的金融和服务业很孱弱是个致命缺陷。美联储前任主席格林斯潘曾说东亚没有备用轮胎,意思是说亚洲经济虽然高速发展,但银行制度很薄弱,没有足够的外汇储备和强大的资本市场来承受冲击。亚洲市场不足以调节他们的积蓄,遂不断把储蓄和外汇储备投放到美国,美国从这些亚洲盈余国借入廉价资金,再拿到亚洲和其他地方投资,在负债经营基础上获取收益。1952年,美国是净债权国,债权占GDP10%;到了2004年,美国变成了净债务国,债务占GDP22%,在这种新的历史格局中,美国凭借货币贮备国的地位,从世界的“商业银行家”变成了“投资银行家”,通过证券化渠道动用全球储蓄,但这种状况终究不可持续,随着国民储蓄率的下降和过度消费,美国经济的缺点便扩大为全球经济失衡。

      从宏观方面来看,沈联涛认为,近20年来,出现了大量廉价商品,并创造了一个“大稳定”的“高增长和低膨胀”的时期,很多中央银行家简单地将之归结为货币工具的改进和金融自由化的成功,而没意识到这是包括低利率和金融工程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大批科学家和物理学家转行为金融工程师,他们设计了用于市场交易的强大组合管理理论模型,大大推动了金融工程的运用。1990年以来,日本为了应对经济泡沫和通货膨胀采取零利息政策,全球可以几乎免息地取得日元贷款,催生了著名的日元利差交易,这为金融工程提供了大量可用的资金。利差交易的成功又被杠杆操作和衍生品放大,成为新的投资银行业务和对冲基金的标志性特征,这大大加剧了市场的动荡。对利益的追求促使欧美银行系统从零售银行模式(接受存款然后放贷)转变为“发起—分散”这一批发银行模式。亚洲危机主要是传统的零售银行危机,是边缘性危机;当前危机则是批发银行危机,具有巨大的放大效应。

      在微观方面,沈联涛认为,将危机说成是阴谋是为了寻求轰动效应,其实危机是市场的自发行为,无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还是世界上经济规模最大的国家,都无法阻止经济危机的暴发,因为这些危机不仅是具有经济性质,而且还具有政治性质。而各国政府在制定金融政策时,受限于主权,往往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本国政策对其他国家的外溢效应,这在全球经济金融日益网络化的今天,会使得一个中心国家受到的冲击很快通过市场传播到全球金融网络的各个部分,并最终掀起惊天大浪。

      由此,沈联涛认为,人们应该放弃自由市场的教条,重新恢复并加强国家对金融市场的监管。首先,金融监管者应合理管理金融创新。只要新的金融产品不产生系统性影响,就可以在场外交易;但是一旦这些产品达到某种规模,就必须列入净额结算安排,监管交易对手风险和杠杆水平。其次,针对欧美银行大都变成批发银行的现状,应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超级监管机构,准备对付泡沫出现时的危机状况,弥补巴塞尔协议的不足,从而有效地监管整个经济周期。即使对大型跨国金融公司的监管成本太高,但仍比遭受金融危机而要付出的代价低得多。这就要求世界各国要更加密切地合作。

      对新兴市场来说,由于商业银行基本上还停留在零售银行阶段,可以从次贷危机中吸取两个教训:一是混业经营是危险的,因为以冒险为特征的投资银行文化和以谨慎为基础的商业银行文化很难兼容;二是银行不应追求快速盈利,而应在稳定基础上追求长期回报,因此,并不是每家银行都能完全转变成批发银行模式,大部分银行都必须以零售业务为主。

      沈联涛估计,未来十年亚洲会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金融市场,因此,对亚洲来说,考验更为严峻。当下,最为重要的亚洲的官僚体系必须做出重大变革,官员们应当懂得如何平衡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同时能够宣传、监管、领导和推进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