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有惊喜,也没有绝望——在轰轰烈烈中召开的哥本哈根大会最终以意料之中的平淡结局收场。对于这样一个结果,专家认为和当前政治环境不够理想有关,而根本分歧仍在于各国的利益冲突。尽管哥本哈根大会没有形成一份具约束力的协议,但对中国来说,不仅不会改变低碳之路的方向,更会给中国提供一个设计自身行动的政治空间。
政治环境不理想
“这次哥本哈根大会召开的政治环境并不理想,原因是当初并未预计到2008年会爆发全球经济危机。从历史上看,当国际经济进入繁荣期之时更容易达成国际性的政治文件,反之则很难。这是此次大会未能产生一个更有实效结果的重要原因。”《科学时报》首席经济学家、著名能源战略专家武建东昨天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在他看来,哥本哈根大会本身就是一场全球大国的政治博弈。而主要大国中,美国目前并未做好未来经济的发展方案,奥巴马也尚未完成国内经济转型的政治安排,这就决定了美国很难在国际气候谈判中有明确的政治主张。
另外,面临危机转型的中国也未能超前做出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变革的安排,加上近期欧洲部分国家又出现重大财政危机,欧盟也不具备表达政治主张的条件。由此,在主要大国都未能就未来应对气候变革做出明确行动安排的前提下,大会不可能达成清晰的国际政治文件。
此前,武建东就曾向本报记者预测,此次大会的结局存在三种可能性。其中,第一种是形成一个原则性的政治文件;第二种是形成一个框架协议;三是达成一个可执行的、比较有影响力的国际协议。他当时就指出,由于上述原因,第三种结局基本排除,而最终形成的将是一种模糊的框架协议。
“这意味着,接下来在赶在奥巴马任期内将再开一次会议,甚至延后讨论这一决议都属正常。”武建东说。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德波尔上周末宣布,所有在哥本哈根会议上预期要实现的目标都要在明年墨西哥会议上继续进行。
而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秘书长孟宪淦则认为,最终没有形成一份有约束力的协议,根本原因还在于各国之间的利益存在矛盾和冲突。
仍有成功之处
“虽然大会最终没有形成有约束力的条款,但本次大会吸引了全球各国首脑的参与,并最终促成了各国领导人峰会,这本身就是一大成功——至少意味着人们对减排、发展可再生能源更加关注。”孟宪淦对本报记者说。
“应该看到,过去200年中,全球的碳排放绝大多数是由发达国家造成的。但他们不愿承担这一历史责任,而要转嫁给发展中国家。事实上,不仅气候问题,在其他很多历史问题上,一些发达国家也采取了同样的态度和做法。这个问题并非一次两次谈判可以解决。但通过这次哥本哈根大会的召开,我们可以看清哪些国家对解决问题是有诚意的,哪些是没有诚意的。这也是大会的可取之处。”孟宪淦说。
“谈判没有实际结果这也很正常。即便是之前的WTO谈判也是经过很多轮的谈判之后才最终谈成的。”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牛犁告诉本报记者,目前气候谈判已经不仅是气候问题,还是一个占领技术制高点的技术问题,也是一个各国借此获取经济利益的经济问题,如今更上升为一个政治问题,而伴随大量非政府组织的到场,这同时又是一个社会问题,因此谈判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在他看来,这次大会只有形成一份各方都能接受、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协议才算比较成功。而最终,哥本哈根大会协议缺乏法律约束力的缺陷可能会给国际合作带来一定冲击。
不改中国低碳之路
对于外界怀疑一旦谈判破裂会给中国低碳政策带来负面影响,孟宪淦认为,中国选择的低碳路线并非是外界压力所致,而是中国自身有改变能源结构的意愿,“由于中国煤炭消费占了能源消费比重的70%,石油对外依存度还在不断扩大,如果不走低碳路线,可能中国自己未来的能源安全都会出现问题。”
在他看来,如果中国还是走以前能源浪费严重、能源效率低下、粗放式的发展道路,中国自己可能都无法承受,可持续发展就会遇到很大障碍。因此,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自己国情的需要,而非其他国家对我们的要求。
牛犁同样认为,中国目前提出的减排目标是经过充分科学论证的,无论国际协议是否达成减排都要努力去做,这和美国拿减排作条件在国际谈判中讨价还价是很不一样的,“不过,即便美国一直不愿承诺减排,其在环保领域还是在不断推进的”。
武建东则认为,目前这样的协议不会改变国际应对气候变化的总趋势。对中国来说,这将给中国提供一个设计自身行动的政治空间。
中国低碳之路应更重实效
谈到接下来中国的低碳经济走向,孟宪淦认为,首先中国要坚持低碳经济路线,不能因为谈判没有实际成果而放弃。其次,中国也要维护自己合法的权益,不能轻易突破自己的底线。
“尤其要注意的是,中国不能完全寄希望于从发达国家获取低碳产业的技术。要看到,发达国家绝不会真正把一些关键的、核心的技术无偿转让给我们。我们还是应该主要靠自身努力来实现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孟宪淦说。
不过,对于当前国内存在的一些可再生能源发展“浮夸风”,他也提醒业界,中国发展可再生能源应当注重实效,而不能只图虚名。“过去,我们往往过于看重装机容量多少多少这样的虚名,但在没有解决上网问题和设备质量问题之前,装机再多也不会带来真正的实效,反而会带来很大损失。”
“因此,我对发展中国可再生能源的主张是:宁可慢一点,但要尽量做得好一些。要让可再生能源真正对中国的低碳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好处,不要为国外的观点所左右。”孟宪淦告诉本报记者,“一个明显的例证就是中国此前在制定《可再生能源法》的过程中没有更好地体现国情,导致法律中一些条款不合时宜,以至于目前还要不断修订。”
他指出,中国走低碳路线需要搞清楚的是:中国自身有哪些技术?还需要哪些技术?“要对国情吃透再作决策,这是中国接下来需要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