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焦点
  • 5:产经新闻
  • 6:财经海外
  • 7:观点·专栏
  • 8:公 司
  • 9:公司纵深
  • 10:公司前沿
  • 11:能源前沿
  • 12: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机构动向
  • A4:资金观潮
  • A5:市场趋势
  • A6:市场评弹
  • A7:市场中人
  • A8:数据说话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2009 12 24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10版:公司前沿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10版:公司前沿
    合肥国有产权扎堆挂牌 5上市公司国有股谋退
    百年“朵云轩” 瞄上创业板
    收入靠堆 盈利靠补
    鼎龙化学怎闯创业板?
    海联讯何以“折戟”创业板
    公司简讯
    中国建筑参建
    广东台山核电站开工
    集中优势资源
    回天胶业深耕四大细分市场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收入靠堆 盈利靠补鼎龙化学怎闯创业板?
    2009年12月24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陈捷 ○编辑 全泽源
      ⊙记者 陈捷 ○编辑 全泽源

      

      12月25日,湖北鼎龙化学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鼎龙化学”)将接受中国证监会创业板发审委的审核。然而记者研究该公司预披露材料发现,该公司主营收入与盈利能力都很“另类”。

      

      次要产品却担主营大头

      鼎龙化学预披露材料显示该公司是电子成像显像专用信息化学品行业的优秀企业。然而,与其描述不相符的是,虽然从2006年到2008年,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达到了1.17亿元、1.98亿元和2.09亿元,但其中毛利率极低的次氯酸钙贸易业务收入却分别为0.25亿元、0.96亿元和1.11亿元,分别占到了主营收入的21.79%、48.71%、53.15%,占据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半壁江山。而公司自己也在预披露材料中承认,公司的核心技术产品“电荷调节剂”的收入在2006年至2008年度占比分别仅为28.26%、23.96%、22.84%,不到公司收入的三分之一,并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显然,次氯酸钙贸易在该公司的上市计划中扮演着两个不可忽视的作用:一是堆砌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二是通过次氯酸钙贸易带来的出口退税收入,加上公司打新股等收入,掩盖公司核心技术产品、也是本次IPO募集资金投向之一电荷调节剂2006年与2007年事实上亏损的实际状况。

      

      盈利能力存疑

      创业板对发行人设置的定量业绩指标,一是要求发行人最近两年连续盈利,最近两年净利润累计不少于一千万元;二是要求最近一年盈利,且净利润不少于五百万元,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少于五千万元,最近两年营业收入增长率均不低于百分之三十。

      但鼎龙化学预披露材料显示,该公司2006年至2008年的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1.17亿元、1.98亿元和2.09亿元,其2008年主营收入同比增长率显然达不到30%。

      从净利润看,公司2006年至2008年净利润分别为572万元、2625万元、2966万元,但这三年中公司打新股、收到政府补助以及出口退税所获得的收益累计分别为684万元、2665万元、1614万元,如果扣除这部分收入,公司2006、2007年核心技术产品所带来的真实的营业利润实际上是亏损了113万元和40万元,2007年度的“实际亏损”,是否能够满足创业板上市公司必须在最近两年连续盈利的要求?

      公司在2007年申购新股所获得的收益为680万元,这构成了公司2007年净利润的26%,但公司居然没有在重要位置对此进行风险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