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性政府债务危机,也给中国的地方政府敲响了警钟。据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的一份报告估算,2007年底,国内地方政府债务余额约为4万亿元左右,占当年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143.7%。来自监管部门的相关资料显示,今年,全国各级政府融资平台有8000多家,银行贷款余额近6万亿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隐藏的各种潜在风险已成不争的事实,其背后连带的就是地方政府的信用风险。
作为企业债的一种,今年上半年,城投企业发行期数及发行规模占企业债的比例分别为51.92%和38.13%,远远高出去年的26.22%和12.67%。虽然城投债并不纳入地方政府的财政预算,可实际上城投公司已成地方政府隐性负债的最大平台。在2009年城投债大举扩充融资后,诸多潜在问题也随之浮出了水面,包括过度负债,超过财政偿还能力;诚信不足,还款意愿难确保;期限偏长,对银行流动性构成不利影响。事实上,城投债的泛滥开始严重危及政府信用。
可以说,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长期积累,是另一个暗中支撑土地价格以及房地产市场泡沫膨胀的重要因素。出售土地作为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便捷来源,既可用于眼前的开支,又可用于应对债务危机的保障。如果土地拍卖价格随着房地产市场低迷,地方的债务压力也就随之加大。正是这样的背景,使得中央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往往见效不快。在“救市”时各地方政府积极性很高,政策措施出台很快;但在“抑制房价上涨过快”时,地方政府则各有各的难处了。可见,在快速发展的目标指引下,高债务必然引发房地产价格膨胀,所以,实现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必须从降低政府债务风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想办法。
而在另一方面,各地政府又是“腰缠万贯”的财富所有者。这些财富就是地方政府多年来投资经营所形成的多个层次的经济开发区和各种形式的国有资产。从经济开发区来看,不仅有国家级、省市级的,就连县和乡镇都有经济开发区或科技园区。为了招商引资,地方政府对这些经济开发区投资巨大,如今,这些经济开发区都已身价倍增。虽然这笔投资能够给政府每年带来相当高的租、税收入,但要应对庞大的债务危机,却“远水难解近渴”。
可行的思路,是积极的金融创新,将政府所拥有的数量庞大的不动产财富“变现”为可用于偿债及公共投入的现金流。通过利用社会资金和有效的融资渠道,增强地方政府所拥有财富和所承担债务的流通性,降低社会整体风险。
就目前而言,笔者以为,不动产信托是可资利用的金融创新方式。其运行方式是,将经济开发区的不动产委托给信托机构经营和管理,信托机构则通过发行股票或收益凭证募集资金,然后去专业化的不动产投资或不动产抵押贷款投资。在这一过程中,信托机构可针对地方政府本身的偿债需求和公共建设规划来设计个性化的资金信托产品,增大市场供需双方的选择空间。对于地方政府而言,经济开发区的功能不受影响,未来收入可提前获得用于偿付到期债务。对于社会投资者而言,经济开发区这样的信托产品因其收益率较高也具有较大的吸引力。而且不动产信托能够较为灵活充分地适应和处理经济开发区的多种经济和法律关系,解决其他融资渠道难以解决的问题。
从制度条件来看,2002年5月央行对《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的再次修订,2002年7月《信托投资公司资金信托管理暂行办法》的正式实施,为信托投资公司开展资金集合信托业务提供了政策保障。而且在实践中,一些地方政府也在尝试信托融资,在旧城改造等信托项目上也取得了成功。
当然,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金融创新渠道应该还有很多,有待于大家去积极探索。
(作者为广州景基投资有限公司投资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