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邱家和
中国美术馆研究员陈履生,是这次广东美术馆陈家泠新个展“神游”的策展人。关于这次个展以及陈家泠的艺术探索的意义,陈履生在接受记者专访时作了精辟的评价。
展览呈现新亮点
问:这次新个展有什么新的亮点?
答:陈家泠先生的新个展“神游”,是继2007年他的个展“灵变”、“化境”之后的又一个重要展览。艺术家是用新的“灵变:来实现“神游”:他过去的创作以花鸟为主,这次却以山水为主。他甚至把自己作品中的代表性的图式,运用到服饰之中,制作了陈家泠的旗袍,是这次展览的一个亮点。这些参展作品都是2007年以来新的创造。
问:你怎么看他的山水?
答:2007年的个展也有一部分山水作品,似山水而非山水,就如他的花鸟似花鸟又是非花鸟,这是“泠”风格的特点。
他从上世纪70年代起去过许多自然名胜,图像积攒在心中,有一个爆发期。他在作品中没有用陆俨少的笔墨方法,而是用了一种类似山水的图像。这种基于传统山水基础上的图像,是他个人“神游”的结果。
过去的文人,他们的山水诗、山水画都经过山水想象,陈家泠的山水也经过语言的转化,经过从自然到艺术再到“泠”风格的转变。所谓“神游”,是自然与自我的物我两忘的状态,通过物我的交融,得到神来之笔。
问:除了绘画,展览还有什么作品?
答:他也把绘画作品中的代表性的图式,转移到陶瓷、家具与服饰上。这正应和了陈家泠“天人合一”的艺术哲学:自然作为人的装饰,人又成为自然的一部分。
探索引发“新海派”
问:你作为策展人如何来梳理陈家泠的创作?
答:除了策划这次展览,我还为他2007年在上海美术馆、中国美术馆还有上海画院的3个展览写了一本书:《陈家泠——从“灵变”到“化境”》。前面有同名的论文,追溯了陈家泠的学艺求艺的道路。我认为他的探索不仅代表了新海派的方向,也为20世纪的水墨发展提供了一个个案。正文是对3个个展的图文记述。书中还收录了陈家泠的自述等12篇代表性文章、我为他编辑的陈家泠画语录与陈家泠年表。我的想法,是不要把严肃的学术问题作得冷冰冰的,而是把陈家泠的作品与思想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
问:你是如何看待陈家泠的艺术探索的?
答:20世纪是变革的时代,传统艺术发展面临生死存亡的问题,每个艺术家都在寻找自己的路。陈家泠先生走了全新的路,吸收了装饰性和传统艺术所鄙视的制作性。将传统艺术中不太引人注目的一些特点发掘出来,自成面貌,可谓剑出偏锋、独辟蹊经。但是,他的装饰性、制作性仍透露着传统文人的审美感觉,其线条、画面构成与淡雅的色调等,还是与传统艺术一脉相承。
他学习古人,但不是模仿笔迹、模仿风格,而是追寻感觉。在西方人看来他是地道的中国艺术家,他的作品潜藏着丰富的中国意味。他从传统艺术出发,却走出了全新的道路,让“泠”风格、“泠”概念脱颖而出。
问:他的创新从美术史看该怎么评价?
答:20世纪中期以来,水墨走了趋同的路。陆俨少很个性化,但他的作品也表现出同质性。而历史上摆脱这种同质性就是海派的特点。如当年“海上四任”的作品、吴昌硕的作品,一出来就让人耳目一新。今天陈家泠也是这样,也让人耳目一新。而且在今天的文化中,他更符合海派特点,有引领时尚潮流的特点。这是“新海派”对晚清海派的继承与发展。“新海派”艺术家中,几乎没有一个是临摹海派的图像或技巧的。他们开辟了中国水墨新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