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邱家和
观念水墨马前卒
黄岩本人是探索“观念水墨”的马前卒。他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7年前就把传统水墨画到人身上。他参加了2004年在上海刘海粟美术馆举办的水墨材料的展览,把宣纸当材料作雕塑;2007年在位于798的玛斯必德中心做了社会学水墨的群展。近年来他在林州做了碑林艺术博物馆。这个双年展就在那里揭幕,并将在上海多伦之后在全国多个城市巡展。
借助这个展览,他和他的团队(包括张羽、魏立刚、韩伟华等)对水墨艺术的发展做了一个30年的回顾。这个回顾还溯源到从宋代“文人画”的兴起而开始的水墨传统,并提出了“后文人”水墨的概念。他说,这个概念涉及的类似赵忠祥、冯小刚、董浩等文化名人为代表的非职业艺术家的水墨游戏。这是一种状态的描述而非指一个流派,是要突出其中“文人之后”这样一种非西方系统的东西。这种状态呈现出艺术家身份的模糊,与西方体制格格不入,体现了中国的转型社会的特征,体现了其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体现了艺术家生存环境的纷乱复杂。
水墨实验30年
黄岩认为,真正的水墨实验是近30年的事,但要理解今天的水墨没法越过“五四”这个坎:之前的中国是农业社会,有不同于西方的士大夫“文人”、文官系统与价值观念;之后则从希望中西兼容发展到打倒传统文化,国画变成了民间艺术并走向市场化。只是到了新中国,民间文化因为政治需要而登上大雅之堂,国画才回归主流,与学院派结合。
他指出,近30年的水墨实验出现了两种现象:一种是反思“五四”,下苦功临摹古画,走黄宾虹的路子;另一种是延续“五四”以来的思路,把现代派艺术的实验搬到水墨中来,被称为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的水墨版”。他认为,前者虽然强调传统,同时也有当代表达,从民间普遍存在的笔会到各种官办民办的画院,形成了从学术到商业的自成体系的系统;而后者也不乏禅宗的水墨精神,发展到观念水墨则走得更远,与传统水墨似乎已经没什么关系,但仍然是中国特色的与水墨话题有关的艺术形态。
凸显当代艺术困境
然而,因为中国缺少当代水墨的系统生态链,如美术馆的研究评论、画廊的展览推广以及基金会等公私收藏,黄岩指出当前水墨实验的成果难以得到学术与市场的认可,因此艺术家们在宋庄搞了一个水墨艺术同盟。这就是一种尚处在雏形状态的,与西方的基金会、美术馆、画廊、博览会与拍卖公司构成的艺术体制不同的局面,一种类似“笔会”的民间市场。
他还预言,中国水墨艺术的突围,会越来越符号化,以此来整合传统的视觉资源与当代社会生活的图像资源。其中大家一直争论不休的“水墨非水墨”,则是一个伪问题。大家会更在乎水墨的当代性而不是其边界所在,会强调符号性,会将其更多地融入流行文化。
市场缔造财富神话
对当前中国艺术市场上传统水墨精品受到追捧而惊现亿元天价,他指出,当前的中国社会盛行的是一种美国的价值观,其本质就是财富的泡沫化。这是权力、资本与学者的合谋,媒体则呼风唤雨。艺术品市场价格的大起大落、大涨大跌,充满了戏剧化的效果,不断在缔造新的财富神话。拍卖热还带来挤出效应,不仅使拍卖公司竞争更激烈,也使画廊面临生存的尴尬。
他又指出,正如艺术品拍卖、画廊代理机制与美术馆的学术架构等西方市场行之有效的机制,在中国会变身为拍卖行一家独大的山寨版一样,当前北京的许多艺术园区也是一种山寨版:艺术家聚落变身为艺术创意产业园区,成为各地政府新一轮跑马圈地、比拼政绩的舞台,使自然而然形成的艺术家村身价大涨,最终赶走了艺术家,造成艺术园区的空壳化、沙漠化。不过他预言,艺术家、政府与园区开发商会找到一种平衡,即便是山寨版的艺术园区也能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