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财经新闻
  • 4:年终报道·公司
  • 5:年终报道·公司
  • 6:观点·专栏
  • 7:公司
  • 8:市场
  • 9:市场趋势
  • 10:开市大吉
  • 11:圆桌
  • 12:广告
  • 13:股民学校
  • 14: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5:路演回放
  • 16:专版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封面文章
  • A4:基金·基金投资
  • A5:基金·基金投资
  • A6:基金·圆桌
  • A7:基金·研究
  • A8: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0:基金·专访
  • A11:基金·海外
  • A12:基金·互动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理财·热点
  • A15:理财·案例
  • A16:基金·对话
  •  
      2009 12 28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6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6版:观点·专栏
    化解全球信任难题的五个办法
    如何把握收放:明年中国经济最大悬念
    哥本哈根对非洲是灾难
    对明年个税调整的殷切期盼
    事与愿违
    中国金融改革有条特殊路径
    英国勉强保住金融优势
    欧洲的全球角色在上升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中国金融改革有条特殊路径
    2009年12月28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丁骋骋
      丁骋骋

      从内在逻辑上讲,中国金融改革遵循着“机构改革→市场改革→制度改革”这样一种特殊路径。这鲜明地表现出中国改革的特点,即它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这几乎与麦金农提出的关于经济市场化“先国内后国际,先简单后复杂”的次序不谋而合。所以说,中国金融改革的路径安排不是内生的,完全是外力推动的结果:先是国企改革推动了金融机构改革,然后金融机构改革推动了金融市场改革,而金融市场改革又推动了金融法制与监管的完善。而国际化要求同时又推动了机构、市场与制度的改革。基于这样的逻辑,中国金融改革存在横向与纵向两个维度。

      就横向维度而言,金融改革主要包括机构改革、市场改革、制度改革三个方面,三者之间存在层层递进的关系,也有自成体系的独立性。机构改革不仅包括已有金融机构的商业化转型,也包括新金融机构不断组建。中国金融改革从机构改革开始,而且一直表现为“机构改革主导型”的特征。这与我国整体金融发展水平有关,也与我国长期以来银行占主导的金融体系有关。金融市场不仅包括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也包括期货市场、黄金市场等。资本市场又包括主板市场、创业板市场及场外市场等,是个全方位多层次的结构。金融市场改革因此基本上是增量改革。金融制度改革不仅包括推出各项金融立法,也包括金融机构经营模式、金融监管体制的转型,同时还涉及利率市场化、汇率自由化等等。

      就金融改革的第二个维度而言,是日益向纵深方向发展,其间经历三个关键性的阶段。笔者作这样的区分,是因为1994年与2001年分别是我国金融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的两年,因此可将1979年至1994年视为第一阶段,那时主要以机构改革与市场改革为主导,主要表现为从“大一统”的银行单一格局向多元化的金融机构体系转变,由变单一的银行融资为直接融资、间接融资同时并存的局面。第二阶段为1994年至2001年,主要以制度改革为主导,具体表现为人民币汇率体制改革及金融立法的不断完善。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的结构日益多元化,融资结构和金融资产也日益多元化。第三阶段为2001年至今,金融改革日益往国际化方向发展。2001年加入WTO,对金融改革国际化方向发展也带来极大推动。2006年我国取消了对外资银行的一切非审慎性市场准入限制,全面开放人民币业务。另外证券市场开始进入国际化的发展时期,2002年QFII、QDII两项制度相继推出。2005年人民币实行汇改。2009年启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这意味着人民币国际化也跨出重要一步。

      金融改革的两个维度相互交叉,相互融合。从以上的总结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金融改革不仅有自己的创新,但主要是对西方的学习、参照和吸收。作为政府主导型的一场强制性制度变迁,金融改革必定需要有先验性的理论作为其指导,而这首先得益于我国对外开放度不断加大,这样国外的先进理念能够被大量吸收,并成功移植到中国金融改革的众多试验中。与此同时,考虑到中国的特殊国情,中国金融改革仍然不得不在“摸着石头中过河”。因此,中国金融改革是“演绎式决策”(以国外成功经验或经典理论为依据)与“归纳式决策”(以事实或特殊国情为依据)共同作用的结果。相比之下,“演绎式决策”起到更为主导的作用。这一点,我们可以找到很多证据,比如各类金融工具创新,其实大多参照国外的实例。再比如推出大量金融机构、颁布及修订各项金融法律、利率市场化与外汇体制改革、以及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的国际化方向改革等,也都是向西方学习的结果。我国金融改革诸多地方,理论远远落在实践后面。

      中国金融改革的这种演绎式特征,集中地可以从30年来人们对“金融”一词的认识、或者金融学教育的演变体现出来。传统的《货币银行学》教材中,人们将“金融”的功能仅仅停留在“资金融通”。与此相对应,在1979年之前,国人总是将金融简单地归之于为企业发展提供融资服务(甚至仅仅是出纳,比如建设银行本来就是财政部下属的一家机构)。但现在的《金融学》教材中,国人已认识到了“金融”不仅是价值保值、增值的工具,也是风险分散、价值承担的契约,甚至也是人类获得更大自由的一种有效制度。说实话,汉语的“金融”与英语的“Finance”,其实有很大不同,这种不同似乎正好说明了中西金融发展水平的差距。然而,随着国人对金融一词理解的不断深化,中国金融改革也正在逐步实现从“动员性金融”向“资源配置性金融”、乃至“社会服务型金融”的转型。可以预期,未来10年内,中国金融改革必定会在金融机构、金融结构以及金融管制等三方面有较大变化。中国金融体制将进入一个质的提升阶段,但同时这也将是改革最困难的时期。

      (作者系浙江财经学院金融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