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产经新闻
  • 4:焦点
  • 5:财经海外
  • 6:年终报道·市场
  • 7:观点·专栏
  • 8:公 司
  • 9:公司纵深
  • 10:公司前沿
  • 11:创业板·中小板
  • 12:地产投资
  • 13:调查·产业
  • 14:专 版
  • 15:信息披露
  • 16:专版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机构动向
  • A4:资金观潮
  • A5:市场趋势
  • A6:市场评弹
  • A7:数据说话
  • A8:财富眼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2009 12 30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7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7版:观点·专栏
    央企大步进入
    房地产市场弊大利寡
    中国成为下一个高通胀国家可能性很小
    别盲目挤进创业板庞大申请队伍
    为什么“只赚指数不赚钱”?
    房改要点在于“民生财政”
    看今年谁表现最差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为什么“只赚指数不赚钱”?
    2009年12月30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田 立
      田 立

      行将岁末,投资者也免不了要盘点一下过去这一年的得与失。个人的得失无关轻重,共同的特点才具有普遍意义。近日,有媒体做了一项调查,结果是有48%的个人投资者在过去这一年中居然是亏损的,这却是有些意外。要知道,过去这一年沪深股市的涨幅——如果以年初指数为基数的话——差不多是50%!这么大的涨幅,投资者怎么会赚不到钱呢?

      抛开个人统计方法的差异(比如入市时间的早晚等因素),这种“只赚指数不赚钱”的现象确实有些令人费解。但仔细分析后发现,这种“费解”的背后也隐藏着某种“必然”。

      首先必须把一种情况排除在外,那就是投资者心理层面的“不赚钱”,有人常常把自己的“小赚”与别人的“暴赚”做比较,这样比较永远没个头,除非有一天,要么我们运气非常好,要么也有门路得到点内幕消息,否则,几乎可以归为偶然事件的暴赚永远都不可以作为投资的目标。总有个别股票的收益率高于大盘平均水平,如果仅据此就得出“只赚指数不赚钱”的结论,是没有道理的。

      那么,从会计统计的角度看,指数大涨是不是就不能有人赔钱了呢?那也不是,股市永远都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再大的牛市也照样有人赔钱。可问题是,在今年这个绝对可以称得上是牛市的时段里,有如此大面积的投资者不赚钱甚至赔钱就不能说是正常了。从已掌握的情况看,造成“只赚指数不赚钱”的过程大致是这样的:年初股市刚刚启动时不敢入市,行将年中股市开始快速上涨时,犹豫不决没有入市,7月的新高点终于让某些人鼓起勇气入市,股市却进入了“8月急泻”,一些人 “3400点入市,2700点逃市”,这么炒股焉能不亏?

      我以为,投资股市最根本的东西是要“看清”大势,也就是通过充分地吸纳各种信息,科学地分析实体经济以及资本市场的基本形势,以此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别再相信什么“中国股市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中国股市就是个投机场所”之类的言论,哪家股市不是一点点发展进化起来的呢?时至今日,仍带着10年前的有色眼镜来看待今天的沪深市场,不是一叶障目又是什么呢?

      今年年初时,尽管还看不出明显的经济反转的迹象,但资本市场的估值体系却正悄悄地发生着变化,造成这一变化的直接因素就是通货紧缩:通缩将使市场要求的资本化率降低,从而客观地推升资产的估值水平。2月底,我在《上海证券报》发表过一篇“通缩预期是本轮行情的重要支点”的文章,谈的就是这样的道理。但连我自己也很清楚,在那样一个悲观情绪浓重的时段,这样的观点很难受到关注。

      那时候广受舆论关注的或许就是“泡沫论”了,有人在沪指已站上2500点的时候仍不能明白估值体系变化的道理,反而根据僵化的理论(其实都是他们自己的理论)大声指陈沪深股市有泡沫,而沸沸扬扬的“泡沫论”,也确实阻碍了部分投资者入市的脚步,当然责任还得投资者自己来负了。不过,最近有两个现象不知这些投资者注意到没有:其一,也许是受了美国大片的影响,当初宣扬泡沫论的人已把泡沫的香蕉皮抛到2012年了;其二,大谈“只赚指数不赚钱”的人大多是当初唱空股市的。或许这是想告诉大家:虽然我对大势的判断是错了,但不赚钱的事实你不能不承认吧?

      除了不分析大势外,普通投资者最经常犯的另外一个毛病,就是盲目追求所谓的“板块轮动”。我不否认,从局部均衡的角度看,股市确实存在某种板块轮动现象,但问题是,有什么规律性的理论可以指导我们去事前(请注意:必须是事前)发现这样的机会呢?如果没有,那么,所谓的“追逐板块轮动”就只能是一次押宝,或者说得更难听些,就是下赌注!科学,既不解释,更不支持这类赌注。如果说下赌是“十赌九输”的话,参与板块轮动的投资者大面积亏损也就没什么可奇怪的了。实际上,当我们判断清楚大势特征时,最佳的策略是投资指数,或者那些与大盘正相关的蓝筹股。或许有人说这样赚得不多,显然是受了错误投资理念的影响。科学的逻辑告诉我们,投资价值取决于收益和相应风险两个量,当你为了获得一定数量的收益而承担超过相应程度的风险时,你的投资价值是降低的。

      最糟糕的还数“追涨杀跌”,尽管人人都明白这样做的危害,但仍有人把握不好,“3400点入市,2700点逃市”就是再鲜活不过的例子了。那么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有人说是“3000点出,2700点入”,不能说没有道理,但凭什么当初能判断出2700就是低点了呢?要是能,何必要到3000点出,3100点、3200点,甚至3300点出货岂不更好?事后的结论,如果找不出必然规律,永远只能是“事后诸葛亮”。我倒觉得,那些3400点入市的投资者,也许按兵不动才是明智选择,因为那些没有明确信息支撑的股市波动永远是我们事前掌握不了的。如果坚信牛市特征没变,倒不如“咬定青山”,或许明年此时你正在家里摆庆功宴呢! (作者系哈尔滨商业大学金融学院金融工程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