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年终报道·市场
  • 6:财经海外
  • 7:观点·专栏
  • 8:公 司
  • 9:公司纵深
  • 10:公司前沿
  • 11:能源前沿
  • 12: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机构动向
  • A4:市场趋势
  • A5:市场评弹
  • A6:信息披露
  • A7:信息披露
  • A8:数据说话
  • B1:披 露
  • B2:专 版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2009 12 31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7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7版:观点·专栏
    以市场化手段
    有效抑制超募
    世界最大自由贸易区将构筑全球新格局
    尽早准备:中外将现流动性“位差”
    2009充满意外 2010会如何
    “经济年度人物”的符号隐喻
    北京欠税榜:房地产商占八成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经济年度人物”的符号隐喻
    2009年12月31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东方愚
      东方愚

      2009央视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给了沈文荣、谭跃、曹国伟、俞敏洪、李书福、董文标、靳海涛、徐留平、刘积仁、梁昭贤等十人。财经圈的盛会每每让人亢奋。这一年尤为如此,在现场,除了个别获奖者的谦逊说辞,你几乎感受不到一点经济危机的气息。但你若说中国经济已复苏,多数人又会异口同声:“NO”。

      看到沈文荣的名字,相信好多记者想问他的两个问题是,沙钢借壳ST张铜的马拉松跑得怎么样了,你对钢铁业的“国进民退”现象怎么看。他自然不会理会,而只是会以标志性的微笑,并把话锋转到“感谢改革开放给我们的机会”的句式上。而看到谭跃的名字,不少人会记起他为今年4月底凤凰出版传媒下的江苏人民出版社和北京共和联动成立合资公司揭牌时的微笑,有人评论说,图书出版行业政策的松动竟然是被民资收编的开始,他则笑而不语。

      “经济年度人物”,如今真是个越来越模糊的符号——它所收纳的是当年中国财经界有重要影响的十位人物。然而将这些人的名字一字排开,将颁奖辞一口气读完,却很难从中嗅出多少今年国内财经大势的气息。从这一点来说,这一评选虽说比胡润或福布斯富豪榜上的前十位富豪的符号隐喻要“平易近人”,但另一方面却也多了拿捏的难度。

      当然也不该吹毛求疵。中国有富豪榜十年了,央视的经济年度人物也办了十届。回望2000年,当中国人第一次看到中文版的“中国50富豪榜”时,诧异中更多带着艳羡。当时,一篇《向所有靠勤劳和智慧合法致富的人致敬》的文章这样写道:“从一个计划经济体向市场经济经济体转型,是我们这个国家最有前途的事业,而富豪的诞生,正是这项事业的标志性景观之一”。记得那年8月,经济学者张军在《经济研究》上发表论文称,尽管不是所有的企业都适合改制,但改制的大方向没错儿。

      当大众的财富观还处在混沌状态时,2000年央视经济年度人物自然是柳传志、张瑞敏、王石、吴敬链等“老面孔”,这些人的名字在随后几年中频繁出现。原因大体有三,一是“资源”原本匮乏,二是一些争议人物不便入选,三是譬如2002年民间一份中国富豪逃税报告让企业界风声鹤唳(这一年的年度人物多为李毅中等官员或谢企华等国企掌门人)。

      回头看来,最成功的一届经济年度人物评论,笔者认为应当是2006年。那年,张茵、沈南鹏、施正荣、张近东、刘永好等人入选。笔者在《胡润百富榜:中国富豪这十年》中将那一年不尽合适地称为“后现代图景”。并不仅仅是因为那年民营企业家上榜比例为历年之最,而是站在今天——2009行将结束的一个时间点回头看,这些无论处在“经济疯牛”还是经济危机抑或复苏过程中,都能以一种平和而非激进方式变革与发展的企业掌门人,尤为难能可贵。

      有人可能会说这是“马后炮”的思维:未来不可预料,这些牛人们有犯错误的权利——彭作义还在成为2000经济年度人物不久后下海游泳不幸去世呢。这种说法听起来不无道理,但你想把每年一届的经济人物评选做成“中国经济界的奥斯卡”而不是“经济界的春晚”,就必须在甄别种子人物上下功夫——衡量其影响力的每一指标,从财富品质到公信力,以及可持续性的预判,都要再三掂量。如果一边是对影响力的粗糙评定,一边忙不迭剔除争议人物,一场盛会便会成为少数人的游戏——这次评出的“10年商业领袖奖”中,只有马化腾一位是“70后”,其实已让人感叹,中国领袖级的年轻企业家为何那么稀缺?

      十年间,年度经济人物评选的一个明显进步,是不断试着将“小人物”拉到舞台中央,无论是重庆农民熊德明获2003年的“特别奖”,还是2009年董文标在主题演讲中提及的“明年为10万户小企业发千亿红包”,小人物受重视,是年末人们每每谈及恩格尔系数高企时的一丝慰藉。

      回到文章伊始的话题,如果说10年前不将争议人物列入候选名单是出于某种特殊考量的话,现在试着将一些受争议人物拉进来,应该可以少点顾忌了。比如,央视未尝不可将陈发树列为2009年的候选人。同为捐股,陈发树从套现到入股再到捐赠的“三步走”扑朔迷离。如果让陈发树和他的福建老乡曹德旺一起作为候选而非后者唱独角戏,说不定央视也就开启了一扇多视角审视“年度人物”这一关键词的窗口呢!

      (作者系财经专栏作者,著有《胡润百富榜:中国富豪这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