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公司·融资
  • 11:调查·公司
  • 12:人物
  • 13:十大经济预测
  • 14:十大经济预测
  • 15:十大经济预测
  • 16:十大经济预测
  • 17:十大经济预测
  • 18:十大经济预测
  • 19:十大经济预测
  • 20:十大经济预测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机构动向
  • A4:资金观潮
  • A5:市场趋势
  • A6:信息披露
  • A7:信息披露
  • A8:路演回放
  • A9:市场评弹
  • A10:数据说话
  • A11:信息披露
  • A12:一周策略
  • B1:披 露
  • B4:产权信息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2010 1 5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10版:公司·融资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10版:公司·融资
    国资外资“通吃” 阚治东率东方系继续拓疆土
    融资渠道拓宽
    助力IDC产业发展
    北京发布外资PE新规 京沪PE争夺战升级
    分拆ST东北高:
    用制度创新解决“历史包袱”
    华人金融精英齐聚陆家嘴
    国务院鼓励外资并购国企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分拆ST东北高:用制度创新解决“历史包袱”
    2010年01月05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曾令尉(领优资本执行总裁) ○编辑 全泽源
      ⊙曾令尉(领优资本执行总裁)

      ○编辑 全泽源

      

      2009年的最后一天,停牌九个多月的ST东北高公告,将采取分立的方式重组为两家上市公司,即黑龙江交通发展股份公司和吉林高速公路股份公司。如果分立方案最终获批,这将是国内资本市场的一大制度创新,它对黑龙江和吉林的利益各方都将是一种解脱,两家分立后的公司也有可能从此扔掉“历史包袱”,走上正常的经营轨道。

      ST东北高的十年“婚姻”是典型的中国早期上市指标制的产物,中国股票市场设立之初的主要动因之一就是为国有企业解困脱困,因此“脱困”指标被分割分配,各省有指标,各央企有指标,各行业主管部门有指标,甚至指标分配到妇联、工会,因此各个利益主体都为了争取上市指标使出浑身解数。由此出现了至少三种上市现象:

      第一类是,某企业取得上市指标但资产质量实在太差,于是采取各种手段进行报表包装,因为没有实质性的经营业绩,而且为粉饰报表,母公司往往承接了很多负担,企业一旦上市成功,资金立即被用于母公司“解困”,因此导致有的企业上市之日就是企业陷入困境之时,前几年甚至出现有的上市公司股票被炒的红红火火,但投资机构到现场一调研,整个上市公司就在一个长满杂草的荒地上,连个人影都找不到。

      第二类是,某些特殊部门或企业取得了上市指标,但自己没有合适的资产上市,就算包装也没有基础,于是就拿自己的上市指标去找合适的地方企业,提出打包重组,募集资金按比例分配使用。笔者接触过这么一家上市公司,2000年以这种方式上市,2002年就闹分家,两个捆绑进来的上市主体水火不容,搞得企业鸡飞狗跳,经营每况愈下。

      第三类就是如ST东北高这种状况,两家甚至几家分属不同地区的企业共享“上市指标”,捆绑出一家上市公司,但跨地区、跨部门的利益在公司成立后根本无法协调。ST东北高在这十年中出现的问题在这类的公司中普遍存在。比如:争夺董事席位、争夺经营权、占领办公场所、驱赶经营班子、抢夺公章、甚至动用公权力整人。

      笔者一个投行界同行接触了一家类似的企业,两家捆绑资产上市的股东最后想散伙都散不了。他住在酒店里,两拨股东代表,这个从酒店的前门进,那个从酒店的后门进,都分别找并购方表达自己的想法,把对方说得一无是处,要争取并购方站在自己这边。最后,并购方倒好,由于两家互相揭短,他把这个企业摸的是一清二楚,任何可能的并购陷阱都知道了,但却谁的利益也平衡不了,只好放弃收购。

      ST东北高总算有了一个“离婚”方案,如果成功,这对于所有人应该都是一个福音。黑龙江和吉林都可以充分利用上市平台去发展相应的产业,不会把精力用在无休止的内耗上;监管机构不用再为企业由于争夺控制权而导致的公司治理问题烦恼;股民们也有希望看到两家正儿八经做经营的公司。

      同时,ST东北高如果成功分立,恐怕对很多同样以捆绑资产实现上市,现在正陷于无休止的内耗中的公司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