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全泽源
2009年的最后一天,停牌九个多月的ST东北高公告,将采取分立的方式重组为两家上市公司,即黑龙江交通发展股份公司和吉林高速公路股份公司。如果分立方案最终获批,这将是国内资本市场的一大制度创新,它对黑龙江和吉林的利益各方都将是一种解脱,两家分立后的公司也有可能从此扔掉“历史包袱”,走上正常的经营轨道。
ST东北高的十年“婚姻”是典型的中国早期上市指标制的产物,中国股票市场设立之初的主要动因之一就是为国有企业解困脱困,因此“脱困”指标被分割分配,各省有指标,各央企有指标,各行业主管部门有指标,甚至指标分配到妇联、工会,因此各个利益主体都为了争取上市指标使出浑身解数。由此出现了至少三种上市现象:
第一类是,某企业取得上市指标但资产质量实在太差,于是采取各种手段进行报表包装,因为没有实质性的经营业绩,而且为粉饰报表,母公司往往承接了很多负担,企业一旦上市成功,资金立即被用于母公司“解困”,因此导致有的企业上市之日就是企业陷入困境之时,前几年甚至出现有的上市公司股票被炒的红红火火,但投资机构到现场一调研,整个上市公司就在一个长满杂草的荒地上,连个人影都找不到。
第二类是,某些特殊部门或企业取得了上市指标,但自己没有合适的资产上市,就算包装也没有基础,于是就拿自己的上市指标去找合适的地方企业,提出打包重组,募集资金按比例分配使用。笔者接触过这么一家上市公司,2000年以这种方式上市,2002年就闹分家,两个捆绑进来的上市主体水火不容,搞得企业鸡飞狗跳,经营每况愈下。
第三类就是如ST东北高这种状况,两家甚至几家分属不同地区的企业共享“上市指标”,捆绑出一家上市公司,但跨地区、跨部门的利益在公司成立后根本无法协调。ST东北高在这十年中出现的问题在这类的公司中普遍存在。比如:争夺董事席位、争夺经营权、占领办公场所、驱赶经营班子、抢夺公章、甚至动用公权力整人。
笔者一个投行界同行接触了一家类似的企业,两家捆绑资产上市的股东最后想散伙都散不了。他住在酒店里,两拨股东代表,这个从酒店的前门进,那个从酒店的后门进,都分别找并购方表达自己的想法,把对方说得一无是处,要争取并购方站在自己这边。最后,并购方倒好,由于两家互相揭短,他把这个企业摸的是一清二楚,任何可能的并购陷阱都知道了,但却谁的利益也平衡不了,只好放弃收购。
ST东北高总算有了一个“离婚”方案,如果成功,这对于所有人应该都是一个福音。黑龙江和吉林都可以充分利用上市平台去发展相应的产业,不会把精力用在无休止的内耗上;监管机构不用再为企业由于争夺控制权而导致的公司治理问题烦恼;股民们也有希望看到两家正儿八经做经营的公司。
同时,ST东北高如果成功分立,恐怕对很多同样以捆绑资产实现上市,现在正陷于无休止的内耗中的公司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