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信息披露
  • 4:产经新闻
  • 5:焦点
  • 6:财经海外
  • 7:观点·专栏
  • 8:公 司
  • 9:公司纵深
  • 10:公司·价值
  • 11:调查·市场
  • 12:车产业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机构·资金
  • A4:信息披露
  • A5:市场趋势
  • A6:市场评弹
  • A7:数据说话
  • A8:市场纵横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2010 1 8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7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7版:观点·专栏
    股指期货的再三权衡
    2010:关键在于让经济跑过泡沫
    直接融资仍是最短板
    啊呀,能不能少喝点伏特加!
    别过于功利看待消费金融公司
    金融消解了传统家庭结构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直接融资仍是最短板
    2010年01月08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陈宁远
      ⊙陈宁远

      

      由上海证券报和申银万国研究所联合推出的股市月度资金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12月31日,A股市场总资金量为1.93万亿,为历史新高。

      这个历史新高的数据,虽然让人看到中国股票市场在不断进步和壮大,但和2009年新增贷款相比,股市资金量的新高,却依然还是矮子,无法证明中国资本市场的融资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一句话,直接融资仍是中国资本市场的短板。

      过去的历史就不说了,我们就拿2009年的宏观经济来说,沪深两市直接融资约4000亿,这个数字不到新增贷款的零头——新增贷款全年差不多10万亿。仅12月新增贷款就超过3000亿,这是2008年IPO募集资金1500亿的两倍。2009年A股市场再融资创了新高,但募集资金也不过2500亿,只是12月新增贷款的80%。

      那么,也是直接融资的债券市场如何呢?来自中债网的数据显示,截至2009 年12 月31 日,国内企业债券共发行190 只,同比增加了168%;发行总量达4252.33 亿元。这和股票融资的规模差不多。股票和债券的直接融资,两者相加不及贷款总量的十分之一。

      有人可能会说,计算债券市场只说企业债有偏差,中国债券市场还是很大的,比如今年银行间市场债券托管量新增了2.4万亿,这几乎相当于新增贷款的四分之一,非常可观。但若再细细分析,去掉不到20%的企业债,大头都是国债和金融债。

      而国债发行再多,也不能视为是市场的融资,只能看作是国库缺乏流动性,向市场要钱——这部分资金量去年新增9000亿;而金融债要分两部分看,一部分是商业行为,比如商业银行发债;而另外一部分是政策银行发行的,几乎和国债一样性质的债券,这似乎不能看作商业融资。政策银行的金融债近8000亿,而商业行为的金融债不到2000亿。可见,我国债券市场是政府信用债券为主体的市场,这个固定收益类的直接融资,也基本上不是市场融资的主渠道。

      即便把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券视为直接融资的市场行为,对比资本市场成熟的发达国家,比如对比美国和日本,我们的融资结构中直接融资的短板现象,也十分突出。虽然从IPO数量来看,中国已连续多年世界第一,2009年历时只有半年的IPO名列第三,加上香港地区差不多超过美国IPO的一倍。但考虑到这两个国家该证券化的公司都基本证券化,我们IPO的进步,更多只能看成是某种后发优势。

      而美日两国的债券市场十分巨大,债券融资远远超过贷款和权益类融资。数据显示,2000年以来美国债券融资占比始终保持在融资总量60%以上,最高的2001年超过90%,即使金融危机最低谷的2008年也超过70%。日本大致类同,2005年以后的债券融资,基本保持每年接近70%的水平。

      从成熟市场的融资结构来看,当然可以说中国债券市场未来发展空间巨大,但目前要改变长期以来政府和企业的资金来源依赖于银行的局面,却很不容易。

      因为目前作为主要债券发行和投资主体的中国银行业,债券直接融资业务的收入,还无法当作主要业务收入。而中国银行业依赖于利息收入的历史惯性,使得中国银行业成为2008年和2009年特殊年份里全世界金融业最能盈利的机构。这不仅加重了中国银行业依赖传统业务结构的惰性,也大大减弱了提高非息收入和中间业务收入的愿望。

      2009年,政府投资带动的经济增长,和中国银行业信贷资产迅速膨胀相辅相成。2010年,政府投资项目并不会比2009年少,这些项目仍是各家银行的主要蛋糕。在这种情况下,银行以利息收入为主的经营结构,碍难改变。

      (作者系独立市场观察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