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上周四将3月期央票的发行利率由1.3280%上调至1.3684%。 这是5个月来的首次,因此大大出乎市场预期。而市场的加息预期随之也显著提高了。
最近一段时间,全球范围内的通胀压力正在快速上升。在大宗商品市场上,价格大幅上扬,比如,油价从2009年12月中的70美元一路飙升至超过83美元,铜价则从每吨不到7000美元上涨至7800美元附近,国内期铝价格也上涨了近15%。在股票市场上,新年第一周,与原材料相关的公司股票强劲上扬,表现可谓抢眼。在香港恒生11个综合行业指数中,原材料行业指数新年第一周上涨已超过10%,涨幅远高于其他行业。如果说大宗商品上涨是短期市场波动的话,原材料股的上涨更多的是看好商品的长期走势。在外汇市场上,商品货币走势坚挺。2009年12月起,美元指数见底大幅反弹,但商品货币表现突出,加元再次逼近前期高点。在债券市场上,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1个多月前的3.2%上升至3.8%以上,收益率的上升除了是对经济前景的乐观外,更多的可能是对未来通胀的担忧。再从经济数据来看,中国12月PMI指数中的购进价格指数分项指标大幅上升至66.7%,在所有分项指标中数值最高。该指标的大幅上升,预示着12月的PPI指数也会大幅攀升,而成本上升最终将带来物价水平的上升。
推动商品价格走高,有实体经济恢复的因素,当然也与近期北半球性全局性的寒冷天气下的电煤紧张态势有关,但其中更多的可能还是货币发行泛滥产生的副作用。否则,仅仅从供需的角度,铜、铝、原油等的库存都处于历史高位附近,何以解释商品价格的大幅上涨?从流动性来源来看,由于规模的原因,美国、欧洲、日本和中国对世界流动性格局的影响最为显著。从这些国家央行的态度来看,伯南克主持下美联储对大萧条的后果念念不忘,对通胀态度温和,其最新的会议记录强调的还是复苏缓慢。欧洲央行对于通胀的态度虽然较美联储强硬,但各成员国经济发展相差太大,欧洲央行也不敢贸然加息。日本则一直备受通缩困扰,在可预见的将来根本就看不到加息的可能,量化宽松的规模倒是在不断扩大。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尽管也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冲击,但得益于国家及时和强有力的政策,经济依然保持了较快增长,整体产出缺口远远小于发达国家,因而面临着更大的通胀压力。
令人担忧的是,通胀的到来时间会提前,程度可能会超出预期。不过,令人欣慰的是,中国政府管理通胀预期的政策已经及时开始运作起来,央行连续13周从公开市场回笼资金且近期力度加大,同时果断提高央票利率以控制市场通胀预期。现实证明,央行这么做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商品期货价格应声回落,沪深股市虽然受到冲击,但长期而言对市场应是利好,毕竟恶性通胀伴随的更多的是漫漫熊市。2009年11月,中国的CPI同比转正,12月CPI涨幅可能接近2%,而PPI也会转正。由于翘尾因素的原因,未来几个月中国的通胀压力估计会愈发加大。无论如何,早而缓的管理通胀政策,对实体经济还是资本市场,效果都要比晚而急的政策来得好。
(作者单位:东航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