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焦点
  • 4:财经新闻
  • 5:路演回放
  • 6:观点·专栏
  • 7:公司
  • 8:市场
  • 9:市场趋势
  • 10:开市大吉
  • 11:专版
  • 12:圆桌
  • 13:股民学校
  • 14: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封面文章
  • A4:基金·基金投资
  • A5:基金·基金投资
  • A6:基金·焦点
  • A7:基金·专户
  • A8: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0:基金·专访
  • A11:基金·海外
  • A12:基金·互动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理财·热点
  • A15:理财·案例
  • A16:基金·对话
  •  
      2010 1 11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6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6版:观点·专栏
    期指与两融的创新价值
    中国跃居出口首位是向历史常态回归
    通胀预期管理宜早不宜晚
    美国租房市场一片惨淡
    外论一瞥
    美元以“跨年行情”
    重启中期强势?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中国跃居出口首位是向历史常态回归
    2010年01月11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梅新育
      作为世界唯一拥有五千年不间断文明史,在两千多年里保持了国家主体完整,且至少两千多年来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GDP和贸易规模理应在世界上数一数二。鸦片战争以来的衰败是不正常状态。中国出口的卓越表现具有稳固、可持续的基础,不会昙花一现。指望没有贸易争端是不现实的,在争端中坚持成长的目标,更切合实际。

      梅新育

      中国超越德国成为世界头号出口大国已成定局。从2009年4月以来,中国每月出口额都超过了昔日的头号出口大国德国,1至10月,中国海关统计出口额达到9574亿美元,而全球贸易信息服务公司(GTI)公布的德国同期出口额为9177亿美元。连同中国GDP即将赶超日本跃居世界第二的热议,中国“赶超”的步伐再次令世界瞩目。

      不过,在审视这个问题之前,国内外都有必要再确定这样一种认识:作为世界唯一拥有五千年不间断文明史,在两千多年里保持了国家主体完整,且至少两千多年来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GDP和贸易规模在世界上数一数二才是正常状态。鸦片战争以来的衰败是不正常状态,1949年以来中国取得的成绩,是在向历史的正常状态回归。明乎于此,国内外就不会对此反应过度。

      就当前而言,自从当年中国在重重封锁下建立了基本完整的工业体系并据此打破贸易封锁,自1840年以来首次以平等地位进入国际主流市场之日起,中国出口跃居世界之冠就已只是时间问题了,而当前的全球经济金融危机刚好为中国的“赶超”助了一臂之力。中国出口的基础主要基于几个方面:不断深化扩大的工业化进程;超过德国10余倍的巨大人口规模且仍在分享人口红利阶段,这相应意味着更庞大的生产和销售规模,以及在全球市场竞争中更显著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人口众多和区域发展不平衡使得中国产业高度多样化,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包罗万象。而在这场危机中,中国能有在全球大国中最佳的表现,

      宏观经济稳定性能胜于德国,意味着中国出口企业在此期间享受到了比竞争对手更稳定的环境。与此同时,由于投资品和奢侈品需求在危机中首当其冲遭到削减,以投资品见长的德国出口遭受更大需求萎缩冲击,而生产更加多样化的中国外部需求总体所受削弱较轻。

      不仅如此,由于上述基本面因素,尽管存在部分制造业向发达国家回流现象,但就总体而言,这场危机将加快部分先进制造业产能向中国转移的进程,从而决定了中国出口的卓越表现具有稳固、可持续的基础,不会昙花一现。因为危机将激化价格竞争,原来集中于发达国家的先进制造业不得不加快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在可预见的未来,因为基础设施、配套产业、劳动力素质和数量、公共服务等多方面的因素,先进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也许只有中国最合适。西方某些政界和舆论界人士尽可以出于扶植竞争对手遏制中国的心态大力唱多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但销售商、制造商需要拿出自己的资本和商誉在变幻的市场上冒险,他们自会排除外部鼓噪的干扰,作出冷静客观的观察和判断。

      近年来,中国的贸易顺差和巨额外汇储备似已成了国内舆论口诛笔伐的对象。无需否认,我们已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向美欧发达国家缴纳廉价消费品和低息融资双重“贡赋”的陷阱,问题是,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下,发展中国家处境尴尬,而外汇缺口、本币与外汇货币错配的“原罪”,是每个发展中国家在开放经济体系下的最大风险之一,在经济发展进程中陷入国际收支危机的风险相当高。经济高速增长、发展前景广为人们看好的发展中国家,发生国际收支危机的频率甚至往往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这一方面是由于他们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居于被动的边缘地位,且资本积累不足的缘故,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其他条件不变,一国经济增长速度越高,通常对进口资本品和其他投入品的需求增长也越快,导致其经常项目收支恶化。

      从西方国家对华大规模倾销鸦片开始,中国陷入经常项目收支逆差格局长达百年,由此屡屡遭遇国际收支危机冲击。是从1990年开始的持续贸易顺差格局扭转了这一切。尽管巨额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令我国也付出了可观代价,但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未能彻底变革的环境下,倘若没有贸易顺差和这笔储备,我国将面临更大风险,付出更大代价。因此,贸易顺差和巨额外汇储备风险是我国在赶超过程中不得不付出的代价,这是我们无法规避的次优选择,我们不可过于理想化。笔者不否认中国出口中外资企业和加工贸易占比太高的缺陷,但承认问题并不等于就要抹杀成就。

      在全球市场体系中,一国进口能力取决于出口能力。中国出口的增长并不意味着对别国同行的排挤,同样更意味着新的市场和机会。中国“入世”前夕,西方媒体充斥着中国将夺走东盟出口空间的言论,事实却是中国入世后,跃居东盟成长最快的出口市场。倘若没有这样眼见为实的利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构想会这么快成为现实吗?今天,从澳大利亚的矿主和工人,到巴西的豆农,到波音、空客的工程师,他们都感到了“中国机会”的力量。即使是失去了头号出口大国桂冠的德国,其对华出口业绩也明显好于德国出口总额和中国进口总额业绩。2009年1至10月中国进口总额下降19.0%,但同期从德国进口仅下降4.7%。

      不错,中国出口的高速增长也带来了贸易争端。中国已连续10多年成为世界贸易保护主义最大受害者。但贸易争端源于中国产业和出口增长快于世界平均水平,是中国发展的表现;且贸易争端影响的出口总额,合计只是中国出口总额的1%左右,因此,只要这种争端没有严重损害中国政府在国民中的威信,就不至于动摇全局。指望没有争端是不现实的,在争端中坚持成长的目标,更切合实际。我宁可再当20年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最大受害者,也不愿意看到海外竞争对手对中国产业因其竞争力低下而不屑一顾。

      所以,中国外贸,祝福你继续健康成长!     (作者系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