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制度的创新,开展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和推出股指期货品种,理所当然会对市场监管、券商、投资者、证券品种、证券市场等产生重大影响。
对市场监管来说,最重要的当然是风险控制,让新的制度能够平稳运行。融资融券业务和股指期货是通过证券交易方式完善,稳定运行的内在基础,通过净资本规模、合规经营、净资本风险控制等指标抓重点券商、通过抓投资者适当性制度、明确金融机构的准入政策以及培训证券公司中间介绍业务等调控市场的参与者,即对市场利益各方的准入门槛的设立来开展风险监管。比如,根据2006年中国证监会出台的《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管理办法》,不满足证券公司征信要求、在券商处证券交易不足半年、未纳入第三方存管、缺乏风险承担能力或有重大违约记录的投资者,以及证券公司的股东、关联人,证券公司不得向其融资、融券。通过审批股指期货合约,对融资融券重点交易品种及融资融券比例进行规定,通过交易品种的监管控制风险。
毫无疑问,券商股是股指期货推出和融资融券业务试点的最大受益者。上市券商股价值将因此而提升。第一,从股指期货看,券商系期货公司将占业务的最大比例。目前各主要大券商均已获得IB业务资格,并控股期货公司。券商系期货公司凭借强大的资本实力、网点优势和丰富的客户资源,以及与证券市场紧密的联系,在股指期货上具备天然的竞争优势,因此,股指期货将是券商的天下。第二,融资融券业务为大券商提供了低风险、高收益的新业务渠道。融资融券业务,为券商提供了融资利息收入、融券费、手续费等多重中间业务收入,有助于提升试点券商的估值水平。但是,各券商规模要受资本金和审批等限制,且融券来源于券商自营品种,估计融资规模将大于融券规模,成为券商获取低风险利润的新渠道。融资融券业务,也给大券商提供一个很好的规避业务风险的工具,将改变目前券商过度依赖经纪业务的现状。第三,券商业务垄断格局将逐步形成。目前仅11家券商已完成融资融券联网测试,绝对多数券商仍可能排除在新业务之外。由新制度带动的限制性机会,为大券商的业务扩展提供了机会,其他券商在试点结束后获得资格时,可能面临市场已经被瓜分完毕的结果。
融资融券与股指期货,并不是所有投资者都有机会参与,通过适配合性调查,特别是对于资金条件的限制,多数投资者无法参与股指期货与融资融券业务。由此,投资者将形成资格分层,而新业务将成为资金实力强大的投资的利润创造者和风险管理杠杆,机构大客户有可能固化为试点券商的客户。比如,有关规定投资者只能选定一家证券公司签订融资融券合同,在一个证券市场只能委托证券公司为其开立一个信用证券账户。因此,利用试点机会,大券商有可能将大客户全盘掌握。
但是,这并不是说实力小的投资人就没有机会分享新业务的成果了,实力不大的投资者也可以间接通过新的制度为自己的投资服务。无论是融资融券还是股指期货,都是为了在市场行情下跌时控制风险或者通过“卖空”而获利。因此,提高自身的投资操作水平,及时控制仓位,是对投资者在市场下跌时控制风险的核心要求,这与没有新的交易品种时要求一样。
眼下比较流行的说法是,随着融资融券、股指期货的推出,市场对蓝筹股的需求将会大幅增加,大盘蓝筹股肯定会上涨,会有大行情。其实,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推出,其本身的功能是中性的,对市场多空双方是平等的,能否推动行情上升,要看大盘蓝筹股的估值水平,还要看交易所对大盘蓝筹股的筛选及其融资融券比重的规定。两项新业务推出,从长期看,自然有助于提高大盘蓝筹股票的流动性和融资率,但却不是行情向上或者向下的决定性因素,不过在短期内习惯做多的力量也许会推动出现大盘蓝筹股行情。
除ETF和权证之外,融资融券推出后,大盘股将成资金大户又一种博弈工具。最典型的是1月8日沪深两市走出探底回升的“翘尾”行情,与股指期货密切相关的沪深300指数涨幅超越两市大盘,在融资融券中直接受益的券商类个股则受到市场追捧。随着博时上证超大盘ETF、中银蓝筹精选灵活配置基金、申万巴黎沪深300价值基金等相继获批或发行,机构开始了对大盘蓝筹的“抢筹行动”。 尽管投资者都预期会出现蓝筹股行情,但能否真正出现这种行情,则还要看有关实施细则、新业务推出的节奏、蓝筹股的估值及其他偶然因素了。
(作者系华宝证券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