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焦点
  • 5:产经新闻
  • 6:财经海外
  • 7:观点·专栏
  • 8:公 司
  • 9:公司纵深
  • 10:公司·融资
  • 11:调查·公司
  • 12:人物
  • A1:市场封面
  • A2:市场新闻
  • A3:机构动向
  • A4:资金观潮
  • A5:市场趋势
  • A6:数据说话
  • A7:市场评弹
  • A8:一周策略
  • B1:披 露
  • B4:产权信息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2010 1 12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10版:公司·融资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10版:公司·融资
    央行筹划中小企业可转债
    创投业再迎良机 PE“对赌”将阳光化
    中小企业可转债要推广还需解四大难题
    中国海外并购仍会层出不穷
    并购专家支招两大经验教训
    引创投进场 联交所力推中小企业股权交易试点
    碳金融平台“胎动” 上海产权交易多元格局渐成
    倚重北京两大优势 凯雷在京设50亿人民币基金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中国海外并购仍会层出不穷并购专家支招两大经验教训
    2010年01月12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吴琼 ○编辑 全泽源
      ⊙记者 吴琼 ○编辑 全泽源

      

      一边是很多中国企业“蠢蠢欲动”,另一边是欧美企业忍无可忍纷纷将资产“待价而沽”,一些并购专家因此预计今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案仍会层出不穷,那么,“出海”并购有何经验教训值得借鉴呢?

      霍尼曼律师事务所商务破产及重组部门高级合伙人韦罗博透露,已有几十家海外汽车公司待售,部分公司销售额可能低于1亿美元。霍尼曼律师事务所在汽车业并购领域声名显赫,一直代理通用汽车诸多全球业务的法律事宜,如代理过通用汽车收购德尔福的全球转向系统,目前正在代理通用汽车出售其悍马品牌。

      尽管韦罗博未透露潜在的收购者们,但一则新闻再度将中国企业推向了并购舞台的中央。1月7日,通用汽车称,将出售汽车转向系统业务公司Nexteer Automotive。该公司2008年的销售额为21亿美元,其中一半业务来自于通用集团。有消息称,中航豫北(新乡)有意收购Nexteer Automotive。豫北公司是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的下属企业。

      这只是中国抄底海外的一角。在汽车领域,中国汽车企业成了抄底美国整车及零部件资产的中坚力量。在能源领域,中石化、中石油、中投公司大规模并购更吸引世界眼球。普华永道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海外并购交易在2009年下半年出现爆发式增长,交易笔数达到101宗,金额约188亿美元。而上半年的交易数量不过65宗。据世界权威金融信息研究机构Dealogic统计,2009年,中国公司的海外并购交易总额超过460亿美元,直逼2008年创下的历史最高纪录(500亿美元)。

      多家机构表示,2010年中国仍将活跃在海外收购主战场上。在分析原因时,摩根士丹利中国区首席执行官孙玮对外表示,基于对能源安全的渴望,中国将继续海外并购。但中国希望投资多元化,进行美元资产以外的投资,因而期望在欧洲、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地实施交易。韦罗博则归之于抄底的好时机,“受金融危机影响,美国市场处于历史低谷。如果中国公司拥有充足的资金,无论收购技术还是收购业务,都是最佳的机会。”

      面对汹涌的海外并购潮,知名管理咨询公司们泼了冷水。麦肯锡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的统计,过去20年里,中国有67%的海外收购案都不成功。科尔尼管理咨询公司指出,以中国汽车企业已完成的海外并购交易为例,除少数几家零部件企业的海外并购较显成效外,尚无完全可以称之为成功的案例。另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08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投资为205亿美元,总损失超过290亿美元。

      谈及收购经验教训,这些并购专家认为,首先需要目标清晰。

      韦罗博指出,“收购方要很明确地知道自己想要收购的目标是什么,想要最终达到什么目的。” 科尔尼管理咨询公司认为,中国汽车企业的海外并购总体而言缺乏事先明确的战略规划,以南汽收购罗孚资产作为例,当年,南汽集团仓促收购英国罗孚,但收购资产中一些相关品牌、车型及动力总成的知识产权已分别属于本田、宝马、上汽等多家汽车企业,故无法直接利用收购资产开发产品,面临须向其他企业购买相关的知识产权或合资建厂的尴尬局面,因此在成功竞购罗孚三天后,南汽集团便流露出售罗孚资产之意,以求避免未来巨额的投资风险和资金空洞。

      第二是必须做非常完整的尽职调查。

      韦罗博指出,“必须聘请了解收购行业的专业顾问,做非常完整详尽的尽职调查,具体包括财务尽职调查、商业和运营调查。”科尔尼管理咨询公司则指出,近年来,虽然多数中国企业意识到了风险,进行海外并购前的财务尽职调查,但对商业和运营尽职调查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企业往往凭借领导人有限的实地探访及内部研究人员的粗略搜集,感性地估计市场规模及目标市场的大致竞争格局,忽略了仔细评估当地政府、政策法规、劳工组织、供应商、客户结构、文化等潜在风险,因此海外并购容易、消化难的事件时有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