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隔13个月之后,央行突然决定从本月18日起,上调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引起各方对货币政策走向的猜测。笔者认为,央行的这个动作,仅仅具有象征意义,并不表示今年的货币政策适度宽松的基调,将有任何改变。
虽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将2010年的货币政策定调为适度宽松,但是,出于对通胀的担心,以及资产价格过快上涨的忧虑,人们对货币政策是否真的能一直坚持适度宽松,还是有所担心的。一种说法是,货币政策将 “外松内紧”。这种担心的另外一个理由是,中国经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较小,而其他受较小冲击的国家,如澳大利亚,政府已开始从刺激政策中转身、退出,表现之一是提高利率,中国也会照此办理。关于央行将在今年上半年某个时候加息的传言,也在坊间迅速流行。因此,有人将此次央行调整准备金率,看成是央行未来加息的某种预演。这些说法,笔者以为都是值得怀疑的。
虽然中国经济去年实现了8%的预定增长目标,但这并不表明,中国经济将在2010年自然步入健康快速的通道。2009年中国经济的不俗成绩,几乎全是政策刺激的功劳,特别是货币政策,因为财政的4万亿刺激计划资金,去年仅仅支出了一小部分,并没产生期望的乘数效应。在拉动经济的因素中,出口就不必说了,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负的;就投资而言,除了央企以外,其他的企业投资,特别是民间投资,都没有被激发。央企的投资,一个大头就是银行贷款;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在失业形势空前严峻下,也乏善可陈。以北京市为例,去年的GDP有六成居然是房地产业的贡献,而谁在这个领域起舞,大家是十分清楚的。这些状况,在2010年,还看不到重大改进的迹象。政府的刺激政策,在去年把经济“扶上马”以后,在今年还必须“送一程”。只有等到经济靠自身的内在力量,也就是民间的消费和投资足够带动自身的时候,包括货币政策在内的政策刺激政策,才可以放心地退却。
但是,凡事过犹不及,宽松的货币政策,在某些情况下,来点一定程度的反向操作,也有必要。因为政策的本质,就是“此一时也,彼一时也”似的区别对待。政策也存在“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的问题,如果到了“萝卜快了不洗泥”的程度,就不是好事了。去年的货币政策,名义上是“适度宽松”,实际上是“相当宽松”,后期不得不来点急刹车。今年,吸取了这个教训,在刚开始的时候,就让金融机构绷紧一根弦。多年以来,中国金融机构的贷款,有个不成文的“惯例”:信贷规模“虎头蛇尾”,四个季度的信贷规模比例,大致是4:3:2:1,一季度往往是信贷的高峰期。今年的头一个星期,金融机构的贷款就多达6000亿元。央行正是在这个时候,决定提高准备金率的,可谓正当其时。
央行调控的艺术性和科学性,正在加强。此次,不但时机选择比较合适,而且几乎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我们知道,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要有效,必须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人们的“合理预期”,否则,市场上理性人的提前行动,将消解政策的效果。
0.5个百分点,幅度相当有限。要知道,这是2008年6月7日以来,央行首次向上调整准备金率。准备金率在这期间,曾四次下调,已接近临界低点,即便上调0.5个百分点,也不意味着银根就真的收紧了。它不过是从相当宽松,回归到适度宽松的“本来面目”。
调整准备金率,比之提高利率,对市场来说,是一个不怎么猛烈的政策工具,与此前央行的正回购操作相仿佛。而加息,对金融机构和投资者的影响则要直接和猛烈得多,至少根据目前的所有信息,我们还不能得出央行行将加息的结论。在经济尚未完全恢复元气,严重通货膨胀尚在“观念”之中,我们还要倚重宽松货币政策的当口,提高利率,将会打击复苏中的中国经济,也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既定方针相冲突。
现在,人们与其说是担心通胀,不如说是忧虑资产泡沫,包括股价。以京、沪、穗、深为代表的中国部分城市的楼价,确乎超出了普通居民的想象力和购买力,但是,单靠紧缩的货币政策,是无济于事的。高房价,是地方政策土地财政、央企庞大利润不受约束、部分富裕人群投机炒作相结合的结果,货币政策,仅仅是被利用了的手段。货币政策过度紧缩,也许不是某些制度所允许和承受的,而且会殃及普通投资者这个“池鱼”。所以,降低房价,不是简单的货币政策问题。至于沪深股市,与任何股市一样,泡沫肯定有,但是,说严重到马上破裂的程度,是夸大其词,包括市盈率平均达80倍的创业板。有人将目前的沪深股市比作上世纪80年代面临20余年大熊市之前的东京股市,就有些危言耸听了。中国经济的实实在在增长,中国民企所蕴涵的巨大创新能力,正在加速推进的城市化所诱发的庞大内需,与日本经济的熊途路径岂能相提并论?
所以,央行此次调整准备金率,不过是一次打招呼。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会贯穿2010年始终,这对处于关键时期的中国经济,以及稳定健康的沪深股市,是十分必要的。 (作者系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筹)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