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外资是我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重要内容。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外资在促进中国经济增长、增加就业、促进国内产业竞争力提升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全球FDI活动受到抑制,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为了更好地吸引外资,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商务部提出,将在2010年对外资政策进行调整。笔者认为,为了更好地发挥外资的积极作用和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在政策调整的过程中,应该对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统筹兼顾。
第一,综合把握引进外资的量与度,以促进国内产业适度竞争、避免外资企业形成垄断地位为原则。中国的发展经历已经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没有出路的。外资的引进和中国市场的开放,曾经被喻为是为了促使羚羊不断奔跑的狼,通过加强市场竞争极大地提高了国内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在与外资企业激烈搏杀的过程中,中国企业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不断成长壮大并主动走出去,在世界市场中也占领了一席之地。中国的制鞋业和纺织服装制造业就是很好的例证。
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目前仍然处于发展的初期,许多行业的竞争力仍然较弱,如果不注意控制外资进入的适度性,盲目依赖并过度地引进外资,很有可能在中国企业还没有形成相应的竞争能力之前就导致了外资的垄断,这反而会限制中国企业的发展,违背吸引外资的初衷。
经济理论证明,外国资本对东道国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作用是需要一定前提条件的,如果中外资企业的技术水平相差太远、本国相关行业由于发展不够成熟而导致人力资源结构无法吸收外资企业的技术管理溢出,那么,占据技术绝对领先地位的外资长驱直入,就会轻易地在本国获得垄断地位,从而限制有效竞争,损害本国企业的成长。例如,当前的汽车行业虽然引进了大量外资,但是这并没有极大地加强本国企业的竞争力,由于受到外资对产品核心技术、品牌等的控制,与外资结合的中国汽车业从整体上看仍然难以通过自主创新来实现产业的升级,而是被限制在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并且,在中国生产的汽车由于受到外资的阻止而较难出口到国外市场,从而进一步加强了外资对中国汽车市场的垄断地位。
第二,注意加强对引进外资的行业引导。外国资本进入中国的目的是为了获取高额利润和占领中国市场,是纯粹利已的,它不会从促进中国发展的角度出发,自觉主动地投入到那些能够促进东道国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领域当中。因此,政府必须在引进外资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必要的引导和调控作用,通过制定规范可行的政策机制,以看得见的手来引导外资进入那些对于我们而言最需要的行业和领域。
一是要依据当前阶段的发展战略对外资进行行业引导。为了更好地配合我国实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结构调整的战略目标,政府可以通过不断修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和调整税收优惠政策等方式来鼓励和引导外资投向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产业,不断促进和提高这些产业的竞争力。从“十一五”的实践可以发现,政府的引导对外资的产业走向具有重要作用。在利用外资“十一五”规划中,政府提出了要引导外商投资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积极稳妥推进服务业对外开放等目标。在这种引导下,“十一五”期间出现了服务业吸引FDI的快速增长,尤其是2007年和2008年,FDI在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分别达到了41.6%和36.4%,远远高于同期FDI在第一、第二产业的增速,也高于21世纪以来FDI在第三产业在平均增速。因此,我们应该持续重视并发挥好政府对引资的引导作用。
二是要充分考虑我国的产业安全问题。对于关系国计民生、涉及国民经济命脉的产业,在引进和利用外资时必须高度警惕,注意开放的有序性和稳妥性,加强对相关产业的外资进入安全审查制度建设,从准入、股权控制比例等方面进行引导和调控。产业安全不仅包括那些与国防安全相关的行业,同时也涉及一般经济领域中的某些重要行业,例如金融业、部分装备制造业等。要注意的是,在一般经济领域中,产业安全是一个动态发展的问题:在那些发展还很不成熟、外资一进入就很容易占据控制地位的重要行业中,产业安全必须得到高度重视。如果中国企业在相关行业已经形成了绝对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完全有能力应对外资进入,则产业安全问题也会随之淡化。因此,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充分研究并确定相应的涉及国家安全的产业,制定限制外资过度进入或并购的合理有效措施,也应该是外资政策调整的重要内容。
综上分析,在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阶段中,我们将仍然重视外商投资的作用,并应注意综合把握引进外资的量与度,加强对引进外资进行行业引导,更好地趋利避弊,促使外资为中国的产业升级服务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经济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