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王宙洁 ○编辑 朱贤佳
最近,一场由著名影星“泡沫先生”主演的悬疑剧正在全球轰轰烈烈地上映,观众无不为剧情的跌宕起伏而揪心。
“泡沫先生”的演技究竟是好是坏?翻翻全球各地诸多的“影评”,痛恨厌恶其者有之,想要利用其大发投机财者亦有之。
从17世纪初的荷兰郁金香狂热到1720年英国的南海公司泡沫,再到上世纪90年代的科技股泡沫,以及最近的美国金融业和迪拜房产泡沫。
泡沫导致的后果是灾难性的,资产价格被不真实地夸大,资本配置的恰当性被极大地扭曲,进而导致整个金融被一种虚假的繁荣所笼罩。一旦泡沫破灭,四处尽是“股神”巴菲特眼中的“裸泳者”:惊慌的投资者在不停地抛售、再抛售。于是,资产价格急剧下挫,资金大面积消散,相关产业链濒临破产,甚至是整个经济体系面临失衡。
噩梦般的景象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上演,每次泡沫破灭后,众多抗议声便充斥于耳,监管为何不把泡沫挤掉——最好是永远挤掉。
然而,管理层不是看不见泡沫的危害,而是因为,吹起一个新的泡沫来解决上一个泡沫破灭所留下的遗留问题,似乎比大刀阔斧地调整金融监管体系、重新调整产业结构来得更容易,也现实得多。
以2008年底迅速膨胀的次贷危机为例,在经过金融海啸的席卷之后,美国经济体系的大部分都被病态包围:失业率突破了两位数、房产价格一蹶不振、大部分银行处于贫血状态……面对金融业的去杠杆化之痛,美国政府和金融机构开始尝试联手打造一个新的泡沫,美联储作出了长期将利率维持在接近零的历史低位不变的承诺。
长期维持利率在低点的直接后果便是,我们会看到一个新泡沫的诞生。低利率将直接导致信贷松动,贪婪的本性将会令美国金融业面临更高违约率的冲击。更可怕的是,低利率给金融机构及投资者双方高回报率的假象,只要信贷保持宽松且资产价格合理,风险意愿便不断高企,导致投资者对市场风险的判断失衡。表面上看,管理层确实有所作为,一些经济数据终于很配合地描绘出了复苏的景象:金融机构的体质没有危机爆发时那么脆弱了;投资者也似乎在套利与投机的过程中获得了较为可观的利润。殊不知,一个新的虚假性繁荣已经跃跃欲试,随时准备纵身而出。
尴尬之处在于,泡沫确实为人所痛恨,却又不得不依赖它来度过眼前的危机。面对这场泡沫悬疑剧的起起伏伏,观众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只要存在金融活动,就一定会有投机。
所以,聪明的投资者,请学会去习惯它,并在适当的时候进退。因为,泡沫如同经济周期一样不可避免。借用著名评论家詹姆斯·格兰特的话:“真实的动荡始终是这个世界运转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