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要闻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能源前沿
  • 11:调查·区域
  • 12: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机构动向
  • A4:资金观潮
  • A5:市场趋势
  • A6:市场评弹
  • A7:数据说话
  • A8:特别报道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2010 1 28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12版: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12版: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货币政策宜在适度宽松中柔性微调
    谨慎看待
    国内经济政策国际影响
    物价走势怎么变 宏观调控怎么调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物价走势怎么变 宏观调控怎么调
    2010年01月28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陈克新
      由于翘尾因素,今年我国CCPI、PPI、CPI三大价格指数的涨幅在上半年较高,但进入下半年后均会逐步回落。对成本推动型的物价上涨,用紧缩需求的办法不仅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破坏经济企稳回升的势头,有造成“滞胀”的风险。因此,包括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宜过早、过快退出,尤其不可贸然加息。

      ⊙陈克新

      

      今年中国物价走势呈两大特点

      综合起来看,去年中国的物价水平是下降的。去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比上年下降0.7%,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下降5.4%,大宗商品价格指数(CCPI)比上年下降21.8%。预计这种情况在今年内将要发生重大变化,整体物价形势将呈两大特点。

      1.三大价格指数全面上涨。所谓全面性上涨,即中国三大物价指数中,无论是CCPI(中国大宗商品价格指数)、P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还是CPI(全国消费品价格指数),都将在新一年内告别同比下降局面,出现程度不同的上涨,甚至是较大幅度上涨。

      据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初步测算,今年1季度中国大宗商品价格指数(CCPI)将要出现20%以上,甚至30%的同比涨幅。其中,钢材市场价格同比涨幅超过20%,销区的天然橡胶(SCR5)涨幅超过30%,精炼铜价格涨幅超过50%。从进口情况来看,大豆进口价格涨幅超过15%,铁矿石进口价格涨幅超过30%,石油进口价格涨幅超过60%。

      上游CCPI价格指数的上涨,无疑会对下游PPI和CPI价格指数形成很大压力。如果不出现大的意外,预计今年全国PPI指数涨幅有可能达到或超过8%,CPI指数涨幅达到4%。

      上游CCPI价格指数上涨,对下游PPI和CPI价格指数形成很大压力已经在去年4季度的数据中得到了体现。据统计,2009年底CPI和PPI价格指数都出现了回升。其中11月份CPI同比上升0.6%,12月份上升1.9%;PPI也在12月份同比转正,当月上升1.7%。无论是CPI,还是PPI,12月份都是环比上升1%,呈现持续回升势头。

      由于对比基数(翘尾因素)的影响,2010年全国三大价格指数的同比涨幅,在上半年,尤其是一季度涨幅较高,不仅是CCPI,并且PPI也有可能见到两位数涨幅高点。进入下半年后,三大指数同比涨幅均会逐步回落。

      2.结构性差异依然显著。近年来,中国价格水平无论是在在上涨还是跌落过程中,都呈现出显著的结构性特点。三大价格指数的涨跌步伐很不一致,甚至进行反向运动。今年的物价上涨,依然存在显著的结构性差异。主要表现为资源类、原料类商品价格涨幅较大;而加工类、终端消费品类价格涨幅较小。

      从产业链来看,越是上游行业,价格涨幅越高。比如,钢铁产业链中,预计今年内铁矿石、焦炭、燃油等初级产品价格涨幅最大,而钢材等投资品涨幅次之,价格涨幅最小的则是小汽车、家用电器等终端消费品。

      

      中国物价上涨主要来自输入性成本推动

      今年中国物价指数所以会出现全面上涨,甚至有些价格指数涨幅较大,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输入性成本力量的推动。

      去年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强劲飙升,创下40年来最大年升幅。据有关资料, 去年,包括24种原材料的S&P GSCI指数上扬50%,这至少是1971年来的最大涨幅。包含19种原材料的路透/Jefferies CRB指数上涨23%,也创出1979年来的最大年度涨幅。在伦敦期货交易的工业金属中,铜价比去年上涨一倍,原油价格上涨78%,纽约原糖期货去年涨幅也在一倍以上。

      虽然近期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了一些回落,但整体来看,由于经济复苏和美元贬值的双重影响,预计今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还会继续上涨,有可能接近或达到2008年历史高点。比如石油价格见到90美元/桶,甚至100美元/桶以上的更高价位。

      同样受到这两大力量的推动,进入新一年后,中国进口铁矿石价格涨势难抑。新年伊始,在连续数周上涨的情况下,铁矿石现货价继续攀升到了新的高位,其中63.5%印度粉矿价格达到134美元/吨的新高,去年以来价格已经上涨了一倍多。预计长协矿价格涨幅不会低于20%。

      现阶段中国大宗商品的进口依赖型较强,许多产品需求量的三成以上依赖进口满足,比如铁矿石(含铁量)、天然橡胶、精炼铜、大豆等;石油的进口依赖程度亦达到了50%左右;甚至于我国传统出口产品煤炭,近些年来也出现了大量进口局面。

      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的强劲飙升以及继续上涨,势必抬高中国商品的生产和流通成本。如上所述,今年一季度中国大宗商品价格指数将出现(CCPI)20%—30%的同比涨幅,如此强劲的原材料、燃料、动力和物流成本提高力量,当然会对其下游指数PPI和CPI,形成很大的成本性向上推力。

      因此,尽管近期内通货膨胀压力不大,但对于2010全年,尤其是下半年的物价形势不可掉以轻心。不排除受到强大成本推动力量,物价全面上涨,而且涨幅超出预期的可能。其中就包括一些基本食品价格和公共商品价格,比如蔬菜价格、肉类价格、食用油价格、居民用电价格、民用燃料价格、自来水价格、客运价格等等。对此,应当引起高度关注。

      有一种观点认为,今年中国多数商品供大于求,只要有关部门搞好宏观调控,就不会出现较高的物价涨幅。这个看法有一定道理,但不全面。因为能够对商品价格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供求关系。很多时候,只要生产流通成本持续提高,或者是居高不下,这种过剩压力同样难以阻挡市场价格的上涨步伐。

      通过宏观调控,中国政府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商品价格的过快扬升,但因为引发物价上涨的最根本原因在国际市场,在于美元的大幅贬值趋势,属于输入性成本推动,对此我们调控能力不大。因此,也就改变不了今年整体物价水平的上涨大势。比如,如果国际市场石油价格继续上涨,长时期达到90美元/桶的更高价位,国内成品油价格也必须相应调高。

      

      不确定因素对物价影响很大

      在正常情况下,宽松的供求关系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成本增加对商品价格的向上推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今年中国物价上涨是可控的,不会出现恶性通货膨胀。但是,分析今年的物价走势,还必须考虑到异常情况的发生,以及异常情况对中国商品供求关系和市场价格的重大影响。

      从全球视野角度观察问题,今年内影响物价形势的不确定因素很多。包括世界经济复苏进程,重大地缘政治、地缘金融变化,严重的自然灾害等。比如说如果出现严重自然灾害或疫病灾害,对于一些品种,或者一些地区的种植业、养殖业和交通运输等将产生重大冲击,总体或局部供求关系将会逆转。在这种情况下,供应偏紧与成本推力因素遭遇叠加,势必推动中国物价水平急剧上涨。

      比如,新年伊始,一场暴雪就使得北京蔬菜供应出现短缺,叶类菜价格最高涨幅达到125%;与此同时,严寒天气也使得全国许多地区煤炭、天然气、电力和运输紧张。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对策失当,一段时期内出现恶性通货膨胀,或者是结构性恶性通货膨胀并非没有可能。

      异常情况对于物价上涨影响,有时候可以通过预期实现提前上涨。也就是说,还没有等到异常情况对未来商品供应形成实质性冲击,市场价格就提前上涨了。在这方面,投机资金的推波助澜和通胀预期,能够放大涨价效应。

      不仅如此,在已经全球化的市场形势下,世界其他主产区大宗商品产量出现减产,也会引发中国商品价格相应上涨,即所谓的“蝴蝶效应”。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较多的国家。许多与食品供应相关的农作物能否丰收还在很大程度上仰仗“老天爷”。今年世界还是一个多变的世界。地缘政治及经济变数等不确定因素很多,随时都有可能导致异常情况出现,并引发供求关系逆转和价格上涨。

      

      应对物价上涨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今年中国物价形势的宏观调控方面,应当坚持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监测,不可掉以轻心。总体来看,今年中国整体物价水平由降转升,全面上涨。虽然正常情况下供求关系较为宽松,不会发生恶性通货膨胀。但是,新一年内强大的物价成本推动力量不可小觑。另一方面,如果出现重大异常情况,完全有可能导致供求关系逆转。两者因素叠加,就会引发物价指数出乎预料的大幅上涨。对此,有关部门不可掉以轻心,必须高度关注,未雨绸缪,及早预案,防患未然。

      要加强对主要商品供求关系和价格情况的监测和预警。其中也包括对严重灾害天气、地缘政治变化和美元汇率的监测和预警,及时进行分析评估。全国主要大城市,都要建立重要商品的监测和预警体系。

      2.对症下药,不可过早退出刺激需求战略。由于此轮物价上涨具有显著的成本推动型特点,并非经济过热所导致的供求关系紧张,因此当较高物价涨幅真的出现时,切不可盲目出手。要坚持宏观调控的针对性,必须对症下药。

      也就是说,依靠紧缩需求的办法不仅解决不了成本推动型的物价上涨问题,反而会导致经济发展需求动力不足,大量企业停工,劳动者失业,破坏国民经济企稳回升势头,承担经济“滞胀”的极大风险。所以要保持宏观调控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刺激需求的政策措施,包括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宜过早、过快退出,尤其不可贸然加息。

      3.建立储备,做好应对预案,防范供求关系逆转。 为了防范异常情况出现对整体物价水平的重大冲击,有关部门要做好应对预案。一旦重要食品、民用燃料、棉花等商品供应和价格因为严重异常情况出现重大变化,超出警戒数值,就要及时启动市场平衡预案,比如适度抛售储备商品等。

      平衡市场预案的基础在于基本的重要商品储备,尤其是食品储备和燃料储备。国家和所有大中城市都要建立分级基本食品储备和其他重要商品储备。银行和财政资金使用,要向这方面倾斜。此外,建立重要商品储备,应当利用国内、国际两个方面资源。要与外汇储备实物化结合起来。

      4.加强对弱势群体的财政补贴,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在意识到新一年内物价上涨不可避免的情况下,需要各级政府加大财政支出力度,对于弱势群体增加补贴。与此同时,千方百计提高就业率,特别是大学生的就业率。因为,更高或充足的就业,才是对抗物价上涨的最好手段。

      (作者单位: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