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价格趋势向上是经济发展和货币扩张导致的必然结果,随着货币供应量的增加,长期看货币购买力总是贬值的:20世纪50年代美国平均房价是3000美元,20世纪60年代一台甲壳虫轿车是400美元,20世纪70年代国际油价最低曾是2美元/桶,可以清晰地看到30年来美元真实购买力贬值30倍,而60年来贬值幅度则更巨。
假设一个人22-25岁完成接近硕士学历的高等教育,参加工作至55-60岁退休,工作年限恰好也是30年。如果不投资股市或房产,选择储蓄或租房,短期看可能规避了风险或释放了压力,但从长期看则意味着巨大的风险。投资股市和房产事实上就是将未来收入折算现值后提前投资,从而规避了货币购买力贬值的风险,否则退休时您必将扼腕叹息。别忘了20世纪80年代国内月薪500元曾是难以企及的高薪,而当时万元户价值就等同于今日300万元的资产价值,这些曾经的高薪和富翁现在都已成为微不足道的数额了。因此投资必须树立起长期的多头信心,这不仅是投资也是人生成败的关键。
虽然95%的历史数据能够佐证资产价格走牛的规律,但仍有人会由于经历了某次资产价格泡沫破灭而患上创伤综合症。对国内市场而言,印象最深刻的前车之鉴是20世纪8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但人们似乎并没有注意到日经225指数现在仍有12000点,比道指高了2000点,东京的房价也不逊于纽约,20年来微增长的日本经济总量比高增长的中国经济总量还是高了那么一点点。其实在1985年之前,日经225指数最高只是8000点,而1989年日经225指数疯涨至38900点。换言之撇除1987-1989年这三年因日币异常升值带来的资产价格疯牛期,日本经济难言失落。因此资产价格调控关键是限速而不是限高。
1994-2001年A股沪指从333点涨至2245点类似1954-1961年日经225指数从314点涨至1829点,2005-2007年A股沪指从998点涨至6124点类似1965-1973年日经225指数从1020点涨至5350点,而且20世纪50-70年代日本经济结构与过去30年中国经济结构也极其相似,因此从未来十年的视角出发,沪指3000点是洼地而非高地。
资产价格催生通胀预期的蝴蝶翅膀是去年的地价,参考1987-1989年日本泡沫经济的警惕指标,即便经历过2008年的深幅回调,过去三年国内地价的平均涨幅居然还接近甚至超过泡沫巅峰期日本地价年均涨幅。因此牵引资产泡沫降温的牛鼻子在于地价走稳,股市和地价降温的关系可谓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因为拍地先锋往往是上市地产股,融资杠杆又离不开银行,银行、地产股又恰是A股权重角色,他们“叫好不叫座”导致机构判断再度集体失语。但A股不像2007年那般处于泡沫漩涡核心,沪指2500-3000点区域具备投资价值,3000点之下信心应该越跌越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