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要闻
  • 4:产经新闻
  • 5:信息披露
  • 6:财经海外
  • 7:观点·专栏
  • 8:信息披露
  • 9:公 司
  • 10:公司纵深
  • 11:公司前沿
  • 12:人物
  • 13:公司·融资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公司·价值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机构动向
  • A4:资金观潮
  • A5:市场趋势
  • A6:市场评弹
  • A7:数据说话
  • A8:一周策略
  • B1:披 露
  • B4:产权信息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2010 2 2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6版:财经海外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6版:财经海外
    美国本财年预算赤字再创新高 十年都难“消肿”
    欧元跌至7个月低点
    全年贬值幅度或达16.2%
    泰央行放松资本管制 允许企业无限制进行海外投资
    环球速递
    经历“黑色一月”后市场聚焦美就业数据
    纠结的中央银行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纠结的中央银行
    2010年02月02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朱周良 ○编辑 朱贤佳
      ⊙记者 朱周良 ○编辑 朱贤佳

      

      伯南克总算是闯过了参议院这一关。不过,他在哈佛大学的老校友——阿根廷央行行长马丁·雷德拉多却没这么好的运气。

      上月29日,自知无力回天的雷德拉多主动提出了辞职,以“捍卫央行的独立性和制度的完整性”。

      好消息是,雷德拉多早就给自己找好了后路:去民间当经济学家。怀揣着历任副外长和证监会主席的资历,找一个待遇超过央行行长的工作简直不在话下。对于曾是哈佛高材生的雷德拉多来说,不当行长也大可不必为饭碗发愁。

      雷德拉多的辞职,只是将该国央行与政府的矛盾进一步公开化。上月初,由于政府和央行在动用数十亿外储偿还外债的问题上意义不一致,阿总统克里斯蒂娜下令解除了雷德拉多的央行职务。阿金融市场也因此剧烈波动。

      愤怒的雷德拉多上周在记者会上说,政府正在试图“毁掉央行”。在他看来,政府动用外储偿还外债纯属违规操作,他还指责政府试图修改央行的章程,剥夺央行独立性。

      这一事件真正引发人们思考的,是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的非常时期,央行独立性面临的巨大挑战。

      不仅是阿根廷,在全球各大经济体,政治家们都在“变本加厉”地出手影响货币政策。一些人将此视为金融危机的后遗症,过去两年间,各国央行被迫参与了政府主导的救市,并且本身也采取了诸如收购国债等非常规措施,这使得他们更易于受到政治因素的干扰。

      在韩国,政府10年来首次派官员参加了上月的央行政策会议,干预意图昭然若揭;在日本,出身副首相的新任财长菅直人近日多次要求,央行必须采取更多措施应对通缩威胁,尽管在央行看来,通缩的风险本没有这么大。

      美联储所面临的政治压力当然更无需多解释,要不伯南克也不会成为美国有史以来在参院获得最多反对票的联储主席。在今年的大选之年,国会两党势必还会借题发挥,对美联储指手画脚。一些议员正在推动议案,对美联储的监管权甚至是决策权进行全面审查。

      对于大部分中央银行来说,最主要的职责有两个:维持价格稳定以及作为最终贷款人,或者说控制通胀(或者通缩)和提供流动性。

      过去两年,央行和政府都在齐心救市,因此并没有太多人去关注所谓的“政治干预”问题。今年,随着金融危机脱离最恐慌的“底部”,主要经济体陆续缓慢复苏,央行和政府之间的摩擦却日渐突出。执政者更倾向于在经济确立复苏趋势前保持低利率,但央行却不得不有更长远的考虑。

      换个角度来看,央行的日益“纠结”,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当前经济环境的复杂,进而也令政策抉择更加复杂化。对大多数发达国家央行来讲,政府的干预只是其次,更要紧的是,如何平衡好控制通胀预期和提供流动性这两个相互竞争的目标。

      而站在投资人的立场,这种“纠结”持续的时间当然越短越好。对像伯南克这样的“中央银行家”们来说,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并没有随着危机见底而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