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韧 ○编辑 陈剑立
根据危机后的余震经验,经济复苏之初通胀时有反复,由此会出现如水皮所云的“打左灯向右转”现象。目前全球投资者的焦虑情绪其实都相仿,虽然各主要经济体都慎言退出策略,但各国筹谋退出策略已是不争的事实,全球市场重演1976-1980年西方市场盘整现象的概率在提高。因此A股市场或将维持两年左右的盘整趋势,在投资景气度小周期的背景下,主动型投资策略优势可能暂时超越被动型投资策略。
1957年3月1日标准普尔500指数扩容到维持至今的500只股票规模,从而给全球市场投资者提供了一项衡量投资策略优劣的极佳工具,在此之前投资大师总是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普通投资者跟跑总是南辕北辙。标准普尔500指数问世后佐证了衡量投资优劣的核心标准就是跑赢指数,历史证明仅有巴菲特、彼得林奇等寥寥数人的投资成绩跑赢了标准普尔500指数,无怪乎巴菲特从不推荐任何股票但却又持之以恒地推荐标准普尔500指数基金。
同时标准普尔500指数半个世纪的历史数据又发掘出主动型投资策略的途径——寻觅幸存者。根据宾大沃顿商学院西格尔教授提供的统计数据:将1957年创建时的标准普尔500指数原始股构建三项投资组合,分别是幸存者投资组合、直接派生投资组合、完全派生投资组合。他们之间的区别就是当原始公司发生兼并或私有化时,是否将其剔除出投资组合。幸存者投资组合就是将发生变化的原始股剔除,只保留不变化的原始股,因此该项投资组合最终原始股数量就从500只缩小至125只,远比后两项投资组合为小。最终历史统计数据显示,固定地投资标准普尔500指数的原始股即幸存者投资组合,比任何投资组合包括直接投资标准普尔500指数所得到的收益率更高。
标准普尔500指数问世后又陆续有超过1000只新股票登上榜单,因此总计有超过1500只股票曾位列成分股序列。但新加盟者显然也稀释了收益率,而美股中所谓的兼并或私有化则又接近于A股中的重组,无论是次新股还是重组股在A股中总是显得比暮气沉沉的老成股显得吃香。但标准普尔500指数的历史数据却令人大跌眼镜,原来股票也像老陈醋是越陈越香,这无疑有些颠覆目前A股中的主动型投资策略。但试想A股只有20年历史仍属弱冠之年,借鉴他山之石还是有益的。
沪深300指数结构最接近于标准普尔500指数,同时沪深300指数中的成分股成为融资融券标的券,以及沪深300指数成为股指期货标的物的概率都极高,因此沪深300指数成分股适宜成为主动型投资策略的寻觅核心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