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两天,牛年就要过去了。现在是牛尾巴,投资人早就没了心思。尽管这段时间,新股频频破发,市场并不平静。但大家忙了一年,已不想恋战了。更何况指数落到年线附近,表明长线持有人并没赚到什么,只是打了个平手。现在,有个春节来调节一下,也好清空自己的头脑。
在这样的时间点上,来谈股市问题,恐怕时机不对。不过,牛年尾巴上留下的三大问题,还是值得投资人注意的。哪三大问题?一是市场在变,二是投资者在变,三是投资对象在变。这股市三“变”,来年要往哪里变?对虎年的投资有什么影响?这里,不妨给大家先提个醒。
先说市场。去年股市给虎年出了两道大题目。一是推出了创业板,二是在虎年将要进行股指期货探索。创业板的推出使原来的市场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初步形成了服务于不同上市对象的市场体系。但创业板运行时间不长,效果如何需要在虎年加以验证。而股指期货的试点,将会对所有参与者构成挑战。
再说投资者。去年“散户”如果沉得住气,从年初的“煎熬”中走出来,应该会有小赚,或打个平手。但机构的情况就不同了,差别很大。问题不在这里。而是很多机构并没有奉行价值投资的理念,追涨杀跌像个没头脑的“大散户”,表现令人失望。而虎年市场肯定会有大变化,再这么蛮干,肯定不行。
另外要说的是投资对象。去年下半年以来,新股发行密集,市场出现了许多新面孔。尤其是创业板,不仅有新行业、新公司,更需要留意的是,这些“新面孔”是否只想“圈钱”而不思回报?这关系到整个市场能不能上水平,提高质量与效率。而虎年随着股指期货的推出,在金融创新方面肯定会有大戏。
这三个问题,如果往深里说,都很大。但现在要细谈,不是时候。因为大家都想着过年了,没心思听这些话。这里从档案中钩稽一段历史,给诸位看看,也算是向牛年的告别。那是1882年9月2日《申报》发表的一篇该报评论员文章,题目是《购买股份亦宜自慎说》。辑录如下:
“公司之说,向惟泰西有之。中国初未之闻也。自通商以来,中国风气日开,渐习西人之俗。近来亦多纠集股份,创立公司。市面以此互相买卖,至于日有行情于此可见。中国之风尚一变矣。
然西人之集公司也,与华人不同。西人实事求是,欲集一股份,必先度其事之可以有成、业之可以获利,而后举行。虽或时事不齐,亦自未尽得法。然断不至全系脱空,一无影响。
华人则不然,竟有所创之业,一无头绪,绝少依傍,而预先张大其词,广集股本,以为即日可以创成大业。而其实则全属空谈。若此类者,苟且或有人信之,竞附股份,不啻以石投水,则亦非徒无益反有损矣。
此等公司,当其初集股份之时,人或未能深窥其蕴,但以时尚所在,争先恐后向之附股。而市面开动,股份票价亦未尝不日见其涨。卒之,买卖股票无异乎买空卖空。原价购来,稍增即以售去。其或有贪小利者,或乘其贵而售去,俟其贱而又买进。
若其所创之业,实系一无依据,则既贱后必不复贵,有因此而丧赀者矣。夫既欲附股,则必先探听该公司之章程若何,何处可以扼要,何事可以生财,其所用者何人,其所图者何利。深知详细,无所疑或,而后付银入股。公司之兴衰,即有股诸人之关系。
闻之西友,西人开贸易获利,满载而归,回则择稳妥可靠之股份而购之,以为事业。如华人之办置田地房屋然,皆可留遗子孙而已亦。得以月支利银,籍为食用行乐之资。不若华人之一闻股票涨,即售之于人。此中西人之所以异也。
今华人之购股票者,则并不问该公司之美恶,及可以获利与否,但知有一公司新创,纠集股份,则无论如何竞往附股,或十股、二十股,数十股、数百股,唯恐失之其有。派股不及者,则悻悻然。
见于其面,以为是区区者而不予畀及。久之而股份忽涨,则又不胜悔恨。谓前此若得派著,则此时已有盈余,不必俟该公司之利市三倍而始分其花红也。又久之,股份仍有涨跌,而该公司亦不复再为顾。问何?则以前所购股票当价涨时早以售去。
至于该公司之情形若何,则竟有茫然不知者。抑何可笑之甚也。”
这是一百多年前,中国股市初创之期的市场状况。当时的一级市场、二级市场,以及投资人的盲目与冲动,是不是在今天还留有模糊的影子?这篇《申报》评论员文章像不像一面镜子?只是时间已过了一百多年,世界已完全不同了。看了这则史料,不知投资人有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