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公司巡礼
  • 4:焦点
  • 5:产经新闻
  • 6:财经海外
  • 7:观点·专栏
  • 8:公 司
  • 9:公司纵深
  • 10:能源前沿
  • 11:专 版
  • 12: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机构动向
  • A4:资金观潮
  • A5:市场趋势
  • A6:市场评弹
  • A7:数据说话
  • A8:股指期货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2010 2 11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12版: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12版: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经济结构主动调整 新一轮增长将展开
    关注牛尾巴
    留下的三个问题
    加息周期将导致房价降到合适位置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关注牛尾巴留下的三个问题
    2010年02月11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亚夫
      ⊙亚夫

      

      再过两天,牛年就要过去了。现在是牛尾巴,投资人早就没了心思。尽管这段时间,新股频频破发,市场并不平静。但大家忙了一年,已不想恋战了。更何况指数落到年线附近,表明长线持有人并没赚到什么,只是打了个平手。现在,有个春节来调节一下,也好清空自己的头脑。

      在这样的时间点上,来谈股市问题,恐怕时机不对。不过,牛年尾巴上留下的三大问题,还是值得投资人注意的。哪三大问题?一是市场在变,二是投资者在变,三是投资对象在变。这股市三“变”,来年要往哪里变?对虎年的投资有什么影响?这里,不妨给大家先提个醒。

      先说市场。去年股市给虎年出了两道大题目。一是推出了创业板,二是在虎年将要进行股指期货探索。创业板的推出使原来的市场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初步形成了服务于不同上市对象的市场体系。但创业板运行时间不长,效果如何需要在虎年加以验证。而股指期货的试点,将会对所有参与者构成挑战。

      再说投资者。去年“散户”如果沉得住气,从年初的“煎熬”中走出来,应该会有小赚,或打个平手。但机构的情况就不同了,差别很大。问题不在这里。而是很多机构并没有奉行价值投资的理念,追涨杀跌像个没头脑的“大散户”,表现令人失望。而虎年市场肯定会有大变化,再这么蛮干,肯定不行。

      另外要说的是投资对象。去年下半年以来,新股发行密集,市场出现了许多新面孔。尤其是创业板,不仅有新行业、新公司,更需要留意的是,这些“新面孔”是否只想“圈钱”而不思回报?这关系到整个市场能不能上水平,提高质量与效率。而虎年随着股指期货的推出,在金融创新方面肯定会有大戏。

      这三个问题,如果往深里说,都很大。但现在要细谈,不是时候。因为大家都想着过年了,没心思听这些话。这里从档案中钩稽一段历史,给诸位看看,也算是向牛年的告别。那是1882年9月2日《申报》发表的一篇该报评论员文章,题目是《购买股份亦宜自慎说》。辑录如下:

      “公司之说,向惟泰西有之。中国初未之闻也。自通商以来,中国风气日开,渐习西人之俗。近来亦多纠集股份,创立公司。市面以此互相买卖,至于日有行情于此可见。中国之风尚一变矣。

      然西人之集公司也,与华人不同。西人实事求是,欲集一股份,必先度其事之可以有成、业之可以获利,而后举行。虽或时事不齐,亦自未尽得法。然断不至全系脱空,一无影响。

      华人则不然,竟有所创之业,一无头绪,绝少依傍,而预先张大其词,广集股本,以为即日可以创成大业。而其实则全属空谈。若此类者,苟且或有人信之,竞附股份,不啻以石投水,则亦非徒无益反有损矣。

      此等公司,当其初集股份之时,人或未能深窥其蕴,但以时尚所在,争先恐后向之附股。而市面开动,股份票价亦未尝不日见其涨。卒之,买卖股票无异乎买空卖空。原价购来,稍增即以售去。其或有贪小利者,或乘其贵而售去,俟其贱而又买进。

      若其所创之业,实系一无依据,则既贱后必不复贵,有因此而丧赀者矣。夫既欲附股,则必先探听该公司之章程若何,何处可以扼要,何事可以生财,其所用者何人,其所图者何利。深知详细,无所疑或,而后付银入股。公司之兴衰,即有股诸人之关系。

      闻之西友,西人开贸易获利,满载而归,回则择稳妥可靠之股份而购之,以为事业。如华人之办置田地房屋然,皆可留遗子孙而已亦。得以月支利银,籍为食用行乐之资。不若华人之一闻股票涨,即售之于人。此中西人之所以异也。

      今华人之购股票者,则并不问该公司之美恶,及可以获利与否,但知有一公司新创,纠集股份,则无论如何竞往附股,或十股、二十股,数十股、数百股,唯恐失之其有。派股不及者,则悻悻然。

      见于其面,以为是区区者而不予畀及。久之而股份忽涨,则又不胜悔恨。谓前此若得派著,则此时已有盈余,不必俟该公司之利市三倍而始分其花红也。又久之,股份仍有涨跌,而该公司亦不复再为顾。问何?则以前所购股票当价涨时早以售去。

      至于该公司之情形若何,则竟有茫然不知者。抑何可笑之甚也。”

      这是一百多年前,中国股市初创之期的市场状况。当时的一级市场、二级市场,以及投资人的盲目与冲动,是不是在今天还留有模糊的影子?这篇《申报》评论员文章像不像一面镜子?只是时间已过了一百多年,世界已完全不同了。看了这则史料,不知投资人有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