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1987年美股亦曾面临退出策略的考验。其时不仅仅是普通投资者,专业投资者的焦虑情绪更甚。彼得林奇在《战胜华尔街》一书中描述道:“在1986年,巴伦投资圆桌年会上的焦虑话题是,货币供应量M1相对于M3的比率,鲁德曼的削减赤字一揽子计划,J曲线效应能否开始有效减少贸易赤字。而1987年的焦虑话题是,美元大幅贬值,外国公司在美国市场上大肆倾销,两伊战争是否会引发全球性石油短缺,外国投资者不再购买美国的股票和债券,消费者贷款负担过重而无力购买商品。”
今天历史似乎正在重演,不仅仅是A股投资者,全球市场投资者皆为复苏曲折和退出策略的焦虑情绪所笼罩:欧元区债务危机触发的是对经济复苏的担忧,继希腊主权评级遭下调之后,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等国也曝出债务风险。希腊、西班牙、葡萄牙的借贷成本急升至创纪录高位,投资者担忧其难以解决庞大的财政赤字问题,将拖累整个欧元区经济体。更深层次的担忧则源于各国政府可能无法延续去年的宽松货币和财政政策,导致投资者避险情绪升温,资金撤出高风险资产,涌入美元等避险资产。不管是经济过热的压力,财政状况恶化的压力,或者不断加大的通胀预期,都有可能促使各经济体提早实施“退出策略”。1986-1987年美股投资者的焦虑情绪一直延续至1990年,而整个80年代末期恰是成就彼得林奇崛起契机的投资沃土。事后彼得林奇总结道:“对于一个训练有素的选股者来说,在一片悲观气氛中,反而为寻找赚钱机会很大的股票提供了买入良机。”
2010年的开头恰似1986-1987年,退出策略的忧心忡忡交织着经济复苏的沮丧预期,聚焦在投资者心中就是焦虑情绪。焦虑部分演绎为谨慎还是适宜的,但焦虑演绎为悲观则无疑是杞人忧天。这不仅仅源于彼得林奇的前车之鉴,也源于中美两大经济体潜在退出策略的比较。
国内央行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可谓退出策略的先兆,步骤明显先于美联储。而伯南克2月10日揭示的美联储退出策略则是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利率将可能在必要时代替目前作为基准利率的联邦基金利率作为政策工具,2月18日上调贴现率可谓先兆。对比A股与美股对退出策略的不同反应,A股前期曾因此触发加息忧虑,从而阴跌不止;但美股却在2月10日之后出现强劲反弹,显然前期A股投资者的焦虑情绪过度了。
借鉴历史经验,在经济复苏初期股市总是徘徊于箱体区域,A股沪指依托20-30倍市盈率估值波动区间,2500-3500点区间将是箱体核心区域,虎年投资应保持谨慎乐观的情绪,适宜运用主动型投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