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弱势市场中,股票再融资以后通常都会贴权,这就不可避免地会拉动大盘交易重心的下移。特别是对于大盘股来说,这种作用是很明显的。因此,市场现在对再融资所表现出来的恐惧心态,是基于现实状况的一种客观反映
●如何在再融资与市场弱势中间寻求新的平衡,同时注意采取措施提振股市,增强其内在的上行动力,也许是最为迫切的。而这,显然不是单纯推一个股指期货就能够解决问题的,需要有更大的动作
⊙申万研究所市场研究总监 桂浩明
○编辑 陈剑立
刚跨入“虎年”,有人就很惊讶地发现,一股新的扩容大潮已汹涌而至:上市银行的再融资开始了。本周,不但有招商银行公布10配3的配股方案,还有华夏银行决定拟发行44亿元次级债。先前,中国银行公布了将以可转债的形式筹资400亿元的计划,而日前有关交通银行准备通过增发A+H股融资250亿元的传闻,在媒体上也被反复报道。面对这些如此密集,又规模巨大的再融资消息,股市显然是被打懵了。于是乎,卖出银行股成为很多人自觉与不自觉的选择。而权重巨大的银行股遭此抛压,大盘下跌也就不可避免了。
银行股低迷
与巨大再融资有关
应该讲,现在银行股的估值并不高,甚至可以说是非常低的。即便考虑到未来可能会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但是只要宏观上经济能够继续保持8%以上的增长,那么理论上说持有银行股的风险是不大的。事实上,这一点现在也为绝大多数买方与卖方的分析师所认同。然而,尽管如此,在银行股的再融资消息集中出台后,这些银行股,连同股市大盘,都一起下跌。有人说这是非理性的,也许这样讲也不是没有一点道理。但是人们注意到,在上周末香港股市出现大跌,其中的一个诱发因素就是传闻交通银行将进行A股与H股的增发。而且,最近一段时间来,银行类上市公司中H股相对于A股溢价的情况已经越来越少,即便还有溢价的,幅度也越来越小。显然,在被认为是成熟市场的香港,现在中资银行股也不那么被看好。而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恐怕也是与其存在巨大的再融资要求分不开的。
市场对再融资的恐惧
是客观反映
诚然,中资银行现在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业务规模的迅速扩大,需要它不断补充资本金。据测算,现在一般银行每过3年左右,就要进行一次再融资。对于这种依靠不断向股东伸手以获取发展动力的模式,市场上一直是有看法的。但是基于目前的实际情况,恐怕一时也改变不了。反观资本市场,当它处于强势格局,并且具有强烈的内在扩张冲动时,包括银行股的再融资,都是受到欢迎的,因为这个时候市场的主题就是尽快地做大,外围资金的不断流入,也使得股票(特别是优质的股票)具有相对稀缺的特征。但是,一旦市场处于弱势,不再具有内在的扩张意愿,同时资金供应也很有限的时候,这种再融资就不可能得到认同了,人们对它的反感,甚至会超过IPO。这里的原因也不复杂。毕竟IPO是在一级市场进行,一般投资者可以不参加。而且现在新股上市对同类老股票的价格影响也不大。虽然高密度发行会分流二级市场的一部分资金,但是对于整个大盘来说,冲击是相对有限的。可是再融资就不一样了,它在二级市场进行,对于持有相关股票的老股东来说,参与再融资意味着要追加投资,不参与则是股权被稀释。在总量资金不足的情况下,这些都会给投资者带来不利的影响。问题还在于,在弱势市场中,股票再融资以后通常都会贴权,这就不可避免地会拉动大盘交易重心的下移。特别是对于大盘股来说,这种作用是很明显的。因此,市场现在对再融资所表现出来的恐惧心态,并非投资理念不成熟,而是基于现实状况的一种客观反映。
寻求新平衡点需要更大动作
现实问题是,再融资,特别是银行股的再融资是难以回避的,而市场的弱势也是很客观的。这实际上是在考验有关各方面的智慧。显然,无视市场实际,强行推行再融资,只能得到两败俱伤的结果,导致市场更为严重的低迷。反过来,完全拒绝再融资不但是不现实的,而且也会影响到上市公司未来效益的提高。看来,如何在这中间寻求平衡,同时注意采取措施提振股市,增强其内在的上行动力,也许是最为迫切的。而这,显然不是单纯推一个股指期货就能够解决问题的,需要有更大的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