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能源前沿
  • 11:特别报道
  • 12: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机构动向
  • A4:资金观潮
  • A5:市场趋势
  • A6:市场评弹
  • A7:数据说话
  • A8:股指期货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2010 2 25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6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6版:观点·专栏
    广场协议放了谁的鸽子?
    宏观调控基调似应加上“控物价”
    平安“解禁门”大冲击
    警示了什么
    谷歌“联姻”美国情报机构
    谨防歪读“规划”煮沸房地产
    不该过度解读中国减持美债行为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宏观调控基调似应加上“控物价”
    2010年02月25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刘满平
      刘满平
      眼下物价加速上行势头明显,通胀预期急剧升温的态势表明,社会各界有关今年CPI涨幅将不会超过3%的判断似乎过于乐观了。考虑到国内今年将改革居民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劳动者工资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这必将提高企业成本,牵动商品价格上升。而全国大范围地推进水、电、天然气等资源和能源商品价格的改革,也在放大居民的通胀预期。

      在我国现有的就业人口规模与结构以及汇率政策的环境下,宏观经济调控的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四大最终目标,真正有较大操作余地的是如何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保持物价的稳定,即“高增长、低通胀”,这是最优和理想的选择。但从理论上讲,“高增长、低通胀”,只是物价周期性波动与经济周期性波动在短期内暂时出现的不同步现象而已。从长期来看,经济增长率与物价指数变化方向是一致的,过高的经济增长率往往会引发通货膨胀(“高增长、高通胀”),而经济增长率长期下降则会导致通货紧缩“低增长、低通胀”。也就是说,后两种情况才是我们经常要碰到的。至于如何将“高增长、高通胀”或“低增长、低通胀”转化成“高增长、低通胀”,那就需要通过宏观经济调控来促成了。

      2010年,无论从外部还是内部环境上看,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因素要远远多于去年。从外部看,2010年全球经济将缓慢复苏,我国出口下滑和外资下降的局面有所改观。考虑到经济复苏基础的不稳固和脆弱性,尽管经济刺激措施带来大量的流动性,催生着新的资产泡沫,放大通胀预期,但2010年美国、欧盟等经济体并没有具体的刺激措施“退出”策略。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预测,今年全球GDP将改变去年的负增长态势,将保持2%至3%的增长。

      从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方面看,由于中央已经定调2010年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所以,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今年即使有所回落,但仍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仍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初步预计,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在28%至30%之间。消费方面,随着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增加;医改新方案、农村养老保险全覆盖等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消费结构升级,住房、汽车等消费热点的形成,再加上国家出台的扩大消费政策的刺激作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将保持平稳增长态势,预计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8%至19%。出口方面,去年12月我国外贸出口同比增长17.7%,环比增长15%。这种超预期反弹证明世界经济逐步复苏将带动我国出口的增长,市场有理由对今后出口走势报以乐观态度。

      据此,笔者认为,未来我国宏观经济企稳回升的势头能够延续下去,“二次探底”的概率非常小。另外,我国经济内部增长潜力巨大,去年在出口拖累整个GDP3.9%的情况下,GDP依然增长8.7%。可以想像,如果今年出口形势好转,对经济拉动为正的情况下,GDP增速将会更快。有专家预测过,如果今年出口年增幅在10%左右,经济增长率将在9%以上;如果出口恢复较快,年增幅达到20%以上,经济增长率可能会达12%至13%的水平。可见,“保增长”是相对容易达到的目标。

      但是,眼下物价加速上行势头明显,通胀预期急剧升温,“控物价”形势严峻。

      在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之前,社会各界大都认为今年CPI涨幅将不会超过3%,属于温和通胀。但之后的经济形势表明,这个判断似乎过于乐观了。

      自去年11月CPI数据由负转正以后,物价加速上行势头明显,通胀预期明显上升。去年12月CPI同比增长1.9%,与11月相比同比上升1.3个百分点;PPI结束连续11个月负增长,同比上涨1.7%。受去年底今年初全国大部分地区遭受低温多雪等天灾,造成蔬菜价格大幅上升的影响,今年1月份新涨价因素估计在1.2%至1.5%,加上翘尾因素0.8%, CPI预计在2%至2.3%之间,PPI在3.5%至4%之间。而世界经济复苏以及全球流动性充裕、美元贬值推动大宗商品价格上升,也加大了我国输入型通胀的压力。考虑到国内今年将改革居民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劳动者工资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这必然会提高企业成本,牵动商品价格上升。尽管存在几个月的时滞,但信贷超常增长,广义货币供给量快速增加必然会引致未来物价水平上升。去年贷款增量达到9.59万亿元,M2增长率高达27.7%。今年1月,尽管采取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等措施,但信贷增量可能仍要超过1.3万亿。

      另外,全国大范围地推进水、电、天然气等资源和能源商品价格的改革,不仅明显拉动物价总水平上升,还会放大居民的通胀预期,使得消费者在现实生活中切身感受到的价格上涨,远远超过国家公布的CPI涨幅。此外,资产价格尤其是房价出现的明显上涨,使得通胀压力加大。

      去年的宏观调控基调是,“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今年宏观调控基调大致和去年类似,但从目前的经济形势来看,“保增长”问题紧迫性不大;日渐凸显的内需和结构问题,都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解决的,每年都需要“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则是一个永远坚持的方向。由此,笔者认为,短期内宏观调控基调应在原有基础上加上“控物价”,而且要优先。

      要做到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严格坚持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合理控制货币投放量和信贷规模;二是加快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三是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并保持农产品价格基本稳定;四是积极推进水、电力、成品油等重要能源资源价格改革,进一步完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使价格不仅反映要素的市场供求状况,而且要反映其稀缺性以及环境保护成本,并推进要素市场主体培育和监管体系建设。五是加强对通胀预期的引导和化解,防止其积累放大。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