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价值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车产业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机构动向
  • A4:资金观潮
  • A5:市场趋势
  • A6:市场评弹
  • A7:数据说话
  • A8:市场纵横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2010 2 26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6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6版:观点·专栏
    朱民在IMF的后续角色空间
    研判市场先辨清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选房?限时2分钟!
    能把资产价格列为通胀指标吗
    耕地跨地区“占补平衡”应解禁
    股指期货开户遇冷
    问题很复杂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能把资产价格列为通胀指标吗
    2010年02月26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田 立
      ⊙田 立

      

      有这样一种观点,认为衡量通胀的指标体系不仅应包含商品价格,也应涵盖资产价格,这样得出的结论才算全面。对此,我是坚决反对的,因为如果把商品价格和资产价格笼统地纳入到通胀指标体系中去,实际上就等于犯下了两个本质性错误:混淆了商品与资产之间的本性区别;破坏了当前学界对于通胀的普遍接受的界定。

      关于通胀的界定,现在大家普遍接受的是两个最起码的表现:货币贬值与物价持续上涨。尽管这样的界定也不一定能反映通胀本质,但作为一种表象描述方式还是比较贴近实际的,就好比发烧不是感冒的本质,但感冒确实经常表现为发烧,这就是普遍接受的标准,虽然不科学,但实践中还是比较准确的。现在要把资产价格也纳入进来,也就等于这样来界定通胀:通胀就是物价和资产价格的持续上涨。表面上看只是一个范围问题,可如果深入思考进去,就会发现它对通胀本性界定的破坏作用。

      通胀的本性是什么?比较一致的看法趋向于“通胀是一个‘坏的’经济现象”。为什么说它“坏”?最简单的解释应该是:通胀表示经济发展进入到不适度的过热阶段,在这样的阶段,市场缺乏创新激励(因为任何一种东西都在涨价,你只需要简单参与生产环节就可以获利,何必创新?),企业缺乏提高生产效率外力,最终表现为整个宏观经济的低效率和低价值。因此,经济一旦进入到通胀状态,往往就预示着经济的下滑或衰退。这样的经济形态当然可以界定为“坏的”经济现象。因此我们说,通胀反映的是人们对经济状况恶化的预期。

      那么,当资产价格上涨时,是否意味着经济就已进入到“坏”的状态,或者市场对经济出现坏的预期了呢?恐怕不然,甚至完全相反。人们往往在预期经济向好的时候才会愿意持有资产,而资产价格上升往往也反映了市场预期经济好转的意愿。这时的实际情况往往是:物价和币值都比较稳定(有时甚至可以表现为物价下降),而且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指价值量)也会随之稳步增加,这与人们一般理念中的通胀根本就是两回事。

      千万不要把“商品”和“资产”的根本属性混淆了。所谓商品,就是可以给购买者带来实际效用的东西。比如你买瓶矿泉水用以解渴,那么,矿泉水对你来说就是商品。而资产则是可以使购买者达到保藏价值(或者增加价值)的目的的东西,比如买股票,目的就是希望这个股票能带来价值增值的机会,因此股票对你来说就是资产。弄清了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就会明白为什么经济“好”的时候,大家趋向于投资资产,而经济“坏”的时候,人们争相追逐商品。中国有句老话一言蔽之:盛世藏古玩,乱世藏黄金。

      所以说,高资产价格绝不是通胀的本性,而且也不是通胀的表象,而持续高涨的商品价格才是通胀的直接反映,如果把资产价格上涨界定为通胀表象,那就从根本上颠倒了事实。

      不仅如此,那些强拉资产加入通胀体系的观点,还有一个概念是混乱的,那就是资产价格与货币价值之间的关系。在这些人看来,资产价格的上升是货币价值下降的结果,如果货币贬值是通胀的表象的话,那么资产价格上升可不就是通胀的表现吗?很显然,这类人没有搞清楚资产价格的决定因素。根据现代资产定价理论,资产价格取决于资产的预期收益和与之相应的风险水平,当人们对风险的预期越低,而对收益的预期越高时,资产的价值自然就提高了。而这两种预期无一可以在通胀的状态下实现,只能在市场判断经济向好的前提下才可以,这与货币贬值没有必然关系,恰恰相反,从静态估值的角度来看,币值上升才是推升资产价值的力量,怎么能凭资产价值的提升来断定通胀呢?

      当然,有些商品同时也具有资产属性,这类商品纳入通胀指标体系似乎有一定的道理。比如房地产,它既可以作为商品,也可以作为资产,因此有人认为这类资产是应该纳入通胀指标体系的。但其实也不然,正是由于这类商品有着很浓重的资产色彩,所以一旦纳入的话,其价格反映很容易产生混乱,因此同样不宜纳入。

      我很理解上述观点提出者的心情,一方面,他们判断,去年中国就已经通货膨胀了,可另一方面CPI数据却不支持(或者不足以支持),于是就怀疑CPI的可信度,加上去年资产价格猛涨,所以很容易联想到资产价格对判断通胀的意义。但是,科学真知不是狭隘的逻辑所能企及的。就好比你判断某人感冒了,可他的体温却没怎么上升,而你发现他的头发长了,于是想把头发长度作为判断感冒的标准,这不是很荒谬吗? (作者系哈尔滨商业大学金融学院金融工程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