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邱家和
媒体大多是势利眼,对艺术圈的报道更是如此。最近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举办的跨年展览《未来总动员》引发的媒体舆论,就是一个明显的案例。作为英国文化协会的当代艺术珍藏展,这个展览因其参展艺术家的强大阵容而吸引了众多媒体的眼球。节前的开幕式现场可谓人满为患,许多特地赶来的观众,只能在美术馆外等到开幕式仪式结束后才进入展厅参观。
然而,有媒体却对展览提出了质疑:因为40位参展艺术家中虽然有22名获得英国著名的当代艺术奖项特纳奖的提名,有11位获奖,但那些参展作品却与特纳奖无关,也不是艺术家的代表作,于是就断言展览“很不特纳”。
其实,这是媒体对展览的误读。英国文化协会的珍藏,虽然在英国当代艺术收藏中是与泰特美术馆和英国艺术委员会并称的三大机构收藏,在全球也很著名,但藏品大多是那些艺术家的早期作品。这与英国文化协会所担负的推广英国文化的使命有关——协会是通过收藏英国艺术家的早期作品并借此在全世界组织展览来推广英国文化的。尽管收藏价格很低(常常是几百英镑),但协会通过这些收藏激励了那些当时还籍籍无名的年轻艺术家,并通过各种国际交流展览加以推广。值得注意的是,英国文化在欧美可谓既有历史传统又有民族特色,要推广英国文化借助什么载体自然有很多选择,但他们选择的却是英国年轻艺术家的作品。更有趣的是其成立75年来始终如一的做法,仅那些收藏就积累成了多达8500多件的规模,令人不敢小视。
由此不难看出这个展览真正的价值所在:当前,中国正面临和当年的英国类似的社会转型,中国政府从中央到地方都把推广中国文化、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作为重中之重,但对国外的文化推广至今所选择的载体还是以京剧、文物与民间艺术为主,很少像英国文化协会那样数十年如一日致力于收藏推广中国当代艺术家的早期作品。对此,这个展览是一个最好的镜鉴。
可惜,媒体却是势利眼,只关注艺术家的名头或作品是否得奖,乃至是否能卖高价等。这样的势利眼,造成我们的媒体往往沉溺于炮制艺术财富传奇,堕落为政治权力或资本的工具。扭曲了当代艺术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