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红漫
目下林林总总的投资类书刊,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书斋型”,一类则堪称“神话型”。前者侧重于教科书式的理论说教,严格按照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资本投资的理论范式阐述;而后者则多冠以“就这几招”、“几年翻几倍”、“秘诀”等诱人字眼,通过人为夸大某些技术指标来装点自己所谓神奇的炒股“必杀技”。 袁幼鸣与文玮玮夫妇合著的《战胜政策市——A股套利秘诀十日谈》,与上述投资类书刊的模式大不同,设置了一个规定情景:丈夫因身体和精力不堪承受投资之累,准备将家中的投资理财权力系数交由妻子管理,为了要顺利完成这一交接过程,双方展开了投资“十日对话”。
笔者通览全书,发觉以“夫妻对话”的形式研讨股市投资,还真是一种极为适宜的谋求突破的形式。一方面,“十日对话”颇具时间紧迫的潜在含义,所以对话内容本身就必须直击要害。一本措辞精辟的书籍,必然迎合读者快节奏生活的需求。另一方面,两位作者本身的经历,也决定了对话所产生的碰撞亮点不断。袁幼鸣先生长年浸淫股市,关注资本市场议题,有相当的实战经验积累,如今是老资格的财经评论员;而文玮玮女士则拥有博士学历,多年来以书斋攻读为主业,堪为地道的“学院派”。正因此,书中不乏理论派与实战派的“交锋”,有时像传道授业、有时如促膝长谈,有时甚至让人哑然失笑,而更多的则是引人深思。
近20年的风风雨雨一再证明,理论上的投资原则和纯粹的技术分析都难以在沪深股市获得长期成功。那么,到底该如何把握住中国股市的投资脉络呢?本书开宗明义指出,中国股市是政策市、主力市和消息市。政策市的本质,是调控当局能够影响甚至决定市场走势,从多年前的人民日报社论、到2007年的股市“5.30”暴跌、再到2008年政策推动下的大涨,无不印证这一逻辑。但是,如果完全以政策市来看待这个市场的话,又不难发现,政策也绝非能够完全驾驭市场,上涨过程预警而市场往往续涨,下跌之时托市而市场却未必止跌,政策逻辑与市场逻辑之间往往会存在偏差。如何在这种偏差中获得投资收益,这就轮到主力市与消息市登场了。
主力市的含义最能在市场牛熊分界的转折上显示出来,政策变化不过是市场趋势变化的必要条件但非充分条件,“有组织大资金出头坚定做多是熊市转牛的重要因素”,而“政府拿出真金白银直接注入市场或组织所控制的资金入市”才是更为关键的标志。也正因此,真正的主力市需要盯住的,并非是题材股票炒作,而是政府维护市场或者抑制投机,如何从纸面走向现实。政策市和主力市决定了市场投资的大波段,而消息市则是在此大波段基础上的操作技巧,当下多数股市投资的秘诀,其实只不过侧重于消息市的范畴而已。
显而易见,这样的论断必然会引来争议。因为在完美的市场主义者看来,政府对于市场的干预根本就是无法容忍的,更何况政府主导资金还要直接介入市场运作。这也正是当年袁先生有关是否该“救市”的辩论的要害所在。行文至此,还需要回到理论探讨。中国股市的合理定位与现实定位是两个不同概念,前者属于规范分析的范畴,而后者则归属于实证分析的领域。承认中国A股市场的现实,投资者才能够寻找到必须要遵循的投资准则,才能够真正做到“为利而谋”,这也正是本书论述内容的核心宗旨所在。
就实战层面而言,本书作者同样主张走出单纯估值理论的误区,主张参与ST股票的重组机会,并且就市场上涨和下跌趋势中的不同特征给出了具体操作策略。然而,书中没有刻意给出一些看似万能的分析工具与方法,而是谈了一些更为有效的操作思路,甚至还就股市黑嘴的话题做了相当具体的应对分析,就连如何解析监管部门的政策阐述、如何评判市场股评、如何根据股评做出合理投资选择,也一一在列。而以笔者长期与分析师打交道的经验看,“如何听”分析师的公开言论,的确是个现实问题。本书非常风趣地点评了分析师的优缺点,并告诉大家如何审视分析师、如何阅读研究报告,如何通过公开信息获得超额收益的机会。凡此种种,正所谓“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
股市投资,从来没有万能的操作方法,一成不变的只有市场本质与投资实战策略。随着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的次第推出,中国资本市场的交易模式将发生巨变。显然,当下谁也无法准确论断股市引入“做空”机制以后,究竟会给我们带来怎样革命性的变化,但无论何时,市场投资者都需要坚持科学而实用的投资理念。总之,既然我们承认,中国股市首先是 “政策市”,那么任何一个合格投资者所先要做的,就是要通过学习来“战胜政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