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以来,基金公司人事变动公告频发,在变动离职的人员中,不乏一些基金业的大佬级人物。与此同时,多家基金公司密集发布招聘启事,招聘涉及研究总监、基金经理、渠道经理等多个岗位的专业人才。市场分析人士称,随着基金经理离职人员的加剧和新基金的不断成立,基金公司的人才缺口或在加大。
⊙本报记者 孙旭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记者统计,截至3月5日,今年已有53只公募基金调整基金经理。其中,有8只基金增加基金经理,45只基金更换基金经理。在这些更换的基金经理中,不乏一些明星基金经理,如华夏基金的孙建东、南方基金的苏彦祝和东方基金的付勇。
根据海通证券的统计,2009年是基金经理变更数量最多的一年,共有199只基金发生基金经理变更,包括154只股票方向基金和45只固定收益类基金,变更次数达249次。
2006-2008年,则分别有160只、188只和189只基金发生基金经理变更。由此可见,基金经理变更的基金数量呈逐年上升态势。
从此前基金公司公告及坊间相关报道来看,基金经理频繁更迭主要基于三个原因,即转投私募、末尾淘汰和基金扩容。
由于这两年私募基金发展迅猛,有部分明星基金经理为了更高的台阶而转投私募。2月初公告离职的华夏红利基金经理孙建冬可能即是一例,业内盛传其将转投私募。
银河证券基金研究所王群航认为,基金经理纷纷“私奔”,一是碍于公募制度设计中对于基金经理自身买卖股票的禁令,无法投资于自己所擅长的领域;二是个人职业发展规划的需求,不少公募经理追求更加自由的工作环境及具有实现更高收益的可能,私募为其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平台。
分析人士认为,对一些明星基金经理来说,公募行业的薪酬激励已经无法“吸引眼球”。根据相关数据,大型基金公司的明星基金经理的年薪一般在300万元左右,中小型基金公司普通的基金经理年薪100万元左右,而私募的平均水平要远远高于公募基金的上限,巨大的利益,使得不少基金经理对于私募趋之若鹜。
而针对最近发生的一系列基金经理变更,分析人士同时表示,这与相关的业绩考核有很大关系。从2月份基金经理的变动情况看,在去年的排名战中,业绩位居“大后方”的基金占据了较多的位置。
另一方面,在近几年基金行业加速发展的背景下,基金经理队伍的扩容需求大大增加。去年年末新基金密集发行,基金数目的大规模扩张也使得基金公司在投研资源的总量上也捉襟见肘。“一方面公司内部一些资历较浅的投研人士被火速提拔到一线,另一方面各大基金公司也纷纷加大了对外的招聘力度,但是目前来看,‘人才荒’还是在延续”。
“一管多”与“多管一”
2月12日,招商基金发布公告称,将聘任张婷为招商安泰系列证券投资基金及招商安本增利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据了解,招商安泰作为伞形基金,底下有股票、平衡、债券A及债券B等4只子基金,再加上安本增利,张婷一人所管理的基金有5只之多。
无独有偶,资料显示,易方达基金的3只指数型基金上证50、深证100ETF、沪深300基金的基金经理均为林飞,除此之外,林飞还担任深证100ETF联接基金的基金经理。又如潘海宁任南方深成ETF、南方沪深300等3个指数基金的基金经理。
分析人士表示,目前有不少基金经理要同时管理多只基金,一则是由于出现类似情况较多的货基、债基和指基投资范围类似或者操作频度较小,同时,这也凸显出在规模迅速扩张和人事密集调动背景下的基金公司在管理人才资源方面的短缺。
天相数据统计显示,目前单个基金经理最多有参与4只基金管理的,(上文所述张婷所管理的4只子基金同归于1只伞形基金,因此统计中其管理的基金数量为2只),其中还有管理基金经验只有一年多的基金经理参与4只基金管理的;同时参与3只基金管理的基金经理超过30余名。
而从其他数据中也能发现另外一种趋势,即多位基金经理共同管理一只基金。
海通证券数据显示,2006-2009年,股票方向基金发生减少基金经理的基金数分别为97只、86只、59只和29只,同期增加基金经理的基金数分别为2只、11只、16只和30只;同期,固定收益类基金发生减少基金经理的基金数分别为24只、17只、8只和7只,同期增加基金经理的基金数分别为3只、6只、6只和16只。
四年来,减少基金经理的基金逐步降低,而增加基金经理的基金数则在上升。
一边是基金经理只身挑梁“一管多”,另一边则是数位经理多管齐下“多管一”,这看似截然相反的两种趋势却都体现出一个问题:基金业人事的频繁调动。
最近这些年来基金业迅速扩容,加上基金高管和基金经理频繁流动造成基金管理人才缺口变大。“如果说‘一管多’是这种人才缺口的直接表现,那么‘多管一’就是基金公司为了减少基金经理离职时带来的短期业绩波动和赎回风险提前采取的应对措施。”分析人士表示。
基金经理带走业绩?
基金经理们的去职也使得市场对于基金人事调动给原基金带来的影响较为关注。
业绩方面的忧虑首当其冲。明星基金经理的去职,会不会让原本优秀的基金业绩下降?
对此,分析人士表示,基金人事的更迭对基金业绩的影响不能一概而论,“目前还没有充分的数据可以证明‘走人=业绩下降’,哪怕是明星基金经理的出走,也不一定意味着原基金走下坡路的开始。”
分析人士认为,有些基金的人事调整本身就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完善投研团队,一些基金在更换了基金经理之后甚至比先前的表现更好;当然,也确实有更换了基金经理之后表现变差的例子,例如南方某家公司旗下的一只基金,在2003年12月9日至2007年12月31日期间,业绩在同类35只基金中排名第一。进入2008年后,随着原基金经理的转任,该基金排名下滑到前1/2,2009年更进一步下滑至后1/4的水平。
而相对于业绩的影响,外界最为直观能够感受到的,应该是人事调动对基金销售方面的影响。
银行销售渠道表示,不少基民都是冲着基金经理的明星效应来投资,一旦基金投研队伍发生重大转变,基民的不安全感明显增加,基金的赎回意愿也相应上升。
“这样的情况很多见,基金公司前脚发布公告,基民后脚就过来要求赎回。很多人冲着基金经理的名气来投资,自然会出现‘人走茶凉’的局面。”某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理财经理表示。
另一位理财分析师说,如果一只基金的变动频率很高,投资者会认为这对基金管理的稳定性有影响。尤其是那些个人风格较强的明星基金经理,他们的去职将给其原先掌管基金的业绩蒙上了一层阴影,甚至可能引起不大不小的赎回潮。
王群航认为,这是基金公司在营销宣传方面“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他认为,一只基金的运作需要靠的是整个投研团队的共同协作,而一些基金公司在营销时片面强调基金经理个人的明星效应,以此来吸引投资者的眼球,使得不少基民将此作为选择基金的唯一标准。
寻求留住人才的办法
面对不断加剧的人事变更潮,基金公司也在寻求一系列能够留住人才,填补缺口的办法。
此前就有消息说公募基金的年终奖“发行期”在不断延长,目的就是为了防止基金经理拿钱走人的现象集中出现。但这一方面挫伤了那些“忠臣”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对于铁了心要去私募的基金经理来说,这些年终奖也并非“心头肉”非拿不可,所以这样的措施效果并不明显。
另外,上文提到的基金经理“多轨制”就是一种尝试。增聘基金经理,采用“多管齐下”的方式来减少基金经理离职时带来的短期业绩波动和赎回风险,已成为不少基金公司的选择。同时,有些基金开始配备基金经理助理。基金经理助理的级别在投研平台里较高,在和基金经理一起管理时,基金经理有指导他的义务。这样,即便该基金经理出现更换,新任基金经理在助理的帮助下,也可以在延续之前投资风格的同时对投资策略加以改变,不会出现短期业绩的大起大落。
不过有市场人士评论,这种方式是在承认“留人无术”的前提下对基金经理走人之后可能出现的波动打“预防针”,对于“留人”并没有什么作用。
“两会”期间,政协委员、交银施罗德基金公司副总经理谢卫提出要探索建立基金业“股权激励”机制,用“金手铐”来保证基金投研队伍的稳定。
天相投顾闻群表示,在近几年基金行业加速发展的背景下,基金经理队伍的扩容需求大大增加,与此同时,部分资深基金经理逐渐走上基金公司管理岗位,以及基金经理“公转私”的盛行使得我国公募基金经理队伍的年轻化也成为必然。但是公募基金行业人才稳定机制、人才后续培养补充机制是一个值得关注和进一步探讨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