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1:头版
  • 2:焦点
  • 3:焦点
  • 4:两会特别报道
  • 5:两会特别报道
  • 6:财经新闻
  • 7:财经海外
  • 8:信息披露
  • 9:信息披露
  • 10:观点·专栏
  • 11:调查·市场
  • 12:车产业
  • 13:公 司
  • 14:公司纵深
  • 15:公司前沿
  • 16:公司·价值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机构动向
  • A4:资金观潮
  • A5:市场趋势
  • A6:市场评弹
  • A7:市场纵横
  • A8:数据说话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春节因素加剧物价和信贷波动
  • 尚福林:将进一步完善退市制度
    理顺上市公司ST及停牌标准
  •  
    2010年3月12日   按日期查找
    1版:头版 下一版
     
     
     
       | 1版:头版
    春节因素加剧物价和信贷波动
    尚福林:将进一步完善退市制度
    理顺上市公司ST及停牌标准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春节因素加剧物价和信贷波动
    2010-03-12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吴婷 苗燕

    2月CPI涨幅达2.7% 新增信贷较上月减少一半

      ⊙记者 吴婷 苗燕

      

      国家统计局11日公布数据显示,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2.7%,涨幅比上月扩大1.2个百分点。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5.4%,涨幅比上月扩大1.1个百分点。

      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表示,2月份物价上升主要由结构性因素和季节性因素决定,3月份涨幅很有可能回落,全年物价温和可控。

      受春节因素及监管部门加强信贷投放指导的影响,央行当日公布的货币信贷数据显示,2月份新增信贷由1月份的1.39万亿元回落至7001亿元,新增仅为1月份的一半。

      但今年前两个月的新增信贷规模超过了2万亿元,占全年计划投放目标7.5万亿的26.7%。

      对于物价的走势,盛来运称,今年的价格变动充满了复杂性。确实存在价格上涨的压力,但也存在价格下行的影响因素,例如粮食连续6年丰收,主要的农产品供给比较充足,大多数的工业品是供过于求,总体的供求关系没有发生变化。

      “但相信在国家政策调控下,今年的物价总体上应该是温和可控的。大家要稳定通胀预期。”他说。

      对于政府工作报告中将物价上涨幅度控制在3%左右的要求,大多数经济学家也认为不会相差很远。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张永军认为,今年我国CPI涨幅控制在3%左右有难度但有可能实现。兴业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董先安表示,通胀环比趋势稳定,全年有望实现较高增长和稍高通胀的组合,GDP增速在10.5%左右,CPI涨幅在3.5%左右。

      相关报道详见封二、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