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立
本来,有关人民币升值的争议已消停一阵子了,在金融危机闹得最凶的2008年几乎没人提及。到了去年上半年,世界经济开始出现复苏迹象,世人普遍关心的是美元的贬值问题。但从去年下半年起,情况渐渐有了变化,关于人民币升值的“国际呼声”再次响起,并最终演变成今年年初以来中美两国之间的高层论战。
对于人民币升值会对中国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已有很多评论和意见了,所以我在这里对于人民币升值对中国股市的影响,多说几句。我对这一问题的表述,要从我对日本1992年“泡沫破裂”的观察说起。起初,我也相信那是一场“泡沫危机”,但后来翻阅了很多论文,却不见任何有说服力的证据证明日本在加入“广场协议”前后直到1992年这段时间的资产价格暴涨是一种“泡沫现象”。如果证明不了这一点的话,从科学的逻辑上来讲,我们就给自己留下了两个致命的问题:一,凭什么把此间日本资产价格的上升定义为泡沫呢?难道用后来资产价格的暴跌来反证此定义?若真如此,关于泡沫的一切理论就失去了意义;二,泡沫有没有规律和先兆?如果没有,那就意味着永远没有规律性的逻辑作为支撑来判断泡沫的发生,只能坐等泡沫破裂才能得知此前的潜在威胁,这使我们最终只能生活在“泡沫宿命论”中。这显然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
后来,我与几位有同样兴趣的朋友做了一些研究,结果颇感意外:日本加入广场协议前后,日本资产价格的暴涨不是国际热钱的杰作,而是日元升值的必然结果!我们找来从1984年到1990年日本股市和日元汇率的一些历史数据进行回归,发现每次日元升值前后几乎都会出现日经指数上涨的现象(当然1990年前后的那次涨幅最大)。不仅是日本,这种现象在美国同样存在。我们对1992年至2004年6月期间美国三大股指和美元指数进行回归,类似的局部正相关性也得到了验证(关于整体相关性的说明比较复杂,所以这里只谈局部相关性)。于是我们初步认定:本币升值与本国股市的估值水平是正相关的。
但是,我历来反对仅凭表象分析得出结论的做法,为了能更好地说明问题,我们试图从规范分析的角度来验证。找遍了各种资产定价理论,我觉得用资本资产定价理论来解释这种现象最有说服力(前提是暂不考虑包括货币发行机制在内的其他因素的影响)。当本币升值时,市场上以本币计价的无风险资产的价格将随之上升,根本的原因在于无风险的利率下来了,此时,假设风险资产市场没有发生变化,那么股票市场的预期收益率会随着无风险利率的下降而下降,但相应风险的下降更大,由此造成了当前股市价值高于此前水平的结果。
那么,这种估值水平的变化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呢?我们假设投资者手中持有大量无风险资产,股市预期收益水平的下降可能会减少股市投资收益,为了增加收益,投资者会抛售无风险资产,转投股市。当这种投资转化达到一定比例时,就会出现新的投资组合与原股市投资具有完全相同的风险时,收益水平却高于原股市收益水平的现象。由此我们可以证明:本币升值后的股市价值高于原来的价值水平。
好了,从日本“泡沫破裂”说到抽象的估值理论,这些与我们中国股市以及股市投资者又有什么关系呢?当然有,那就是上述结论对于中国股市以及人民币币值来说同样有效。但那就怪了,既然人民币升值可以推升股市,为何又反对人民币现在升值呢?原因只有一个:这种本币币值与股市价值正相关性,从2005年开始消失了!
在我们的数据分析中,本来选取的时间段是延续至今的,但实际结果却显示:从2005年开始,前面提到的相关性在美国发生了变化。起初还只是混乱,但从2006年起,正相关性一下子就变成了负相关,而且延续至今。究竟是什么原因造就了这种现象,还没有结论,不过进一步的分析发现,2006年恰好是美国暴发次贷危机的年份,此后又是金融危机,会不会是危机时代的自身错乱所致呢?虽然暂时不能得出确切的结论,不过,联想到美国股市在金融危机前一直存在的“股指与隐含波动率的负相关性”到了危机时一下子消失的事实,似乎可以初步认定:本币币值与股市价值的相关性之所以由“正”转“负”,是金融危机造成的。
就此,我们也可以得出两点判断:一是由于2006年以来的负相关性延续至今,说明世界经济仍没有完全走出危机的阴影;二是在世界经济尚未完全复苏的大背景下,本币币值与股市价值的负相关性也会对中国股市发挥同样的作用,因此,如果我们现在就走人民币升值的道路,最先遭到打击的很有可能就是股市。
实际上,这种可能性已不完全是假设。由于人民币仍绑定美元,因此美元指数的变化可以相对直观地反映人民币币值的变化。从年初至今,美元指数下降时,A股多数情况下是涨的;反之亦反之。虽然现在分析数据还不够充分,但今年年初以来的种种迹象表明,负相关性在中国确实在发挥作用。这样看的话,为了中国股市的稳定,我的确不愿意看到人民币现在就升值。 (作者系哈尔滨商业大学金融学院金融工程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