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财经新闻
  • 5:公司
  • 6:市场
  • 7:市场趋势
  • 8:开市大吉
  • 9:观点·专栏
  • 10: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1:信息披露
  • 12:圆桌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37:信息披露
  • 38:信息披露
  • 39:信息披露
  • 40:信息披露
  • 41:信息披露
  • 42:信息披露
  • 43:信息披露
  • 44:信息披露
  • 45:信息披露
  • 46:信息披露
  • 47:信息披露
  • 48:信息披露
  • 49:信息披露
  • 50:信息披露
  • 51:信息披露
  • 52:信息披露
  • 53:信息披露
  • 54:信息披露
  • 55:信息披露
  • 56:信息披露
  • 57:信息披露
  • 58:信息披露
  • 59:信息披露
  • 60:信息披露
  • 61:信息披露
  • 62:信息披露
  • 63:信息披露
  • 64:信息披露
  • 65:信息披露
  • 66:信息披露
  • 67:信息披露
  • 68:信息披露
  • 69:信息披露
  • 70:信息披露
  • 71:信息披露
  • 72:信息披露
  • 73:信息披露
  • 74:信息披露
  • 75:信息披露
  • 76:信息披露
  • 77:信息披露
  • 78:信息披露
  • 79:信息披露
  • 80:信息披露
  • 81:信息披露
  • 82:信息披露
  • 83:信息披露
  • 84:信息披露
  • 85:信息披露
  • 86:信息披露
  • 87:信息披露
  • 88:信息披露
  • 89:信息披露
  • 90:信息披露
  • 91:信息披露
  • 92:信息披露
  • 93:信息披露
  • 94:信息披露
  • 95:信息披露
  • 96:信息披露
  • 97:信息披露
  • 98:信息披露
  • 99:信息披露
  • 100:信息披露
  • 101:信息披露
  • 102:信息披露
  • 103:信息披露
  • 104:信息披露
  • 105:信息披露
  • 106:信息披露
  • 107:信息披露
  • 108:信息披露
  • 109:信息披露
  • 110:信息披露
  • 111:信息披露
  • 112:信息披露
  • 113:信息披露
  • 114:信息披露
  • 115:信息披露
  • 116:信息披露
  • 117:信息披露
  • 118:信息披露
  • 119:信息披露
  • 120:信息披露
  • 121:信息披露
  • 122:信息披露
  • 123:信息披露
  • 124:信息披露
  • 125:信息披露
  • 126:信息披露
  • 127:信息披露
  • 128:信息披露
  • 129:信息披露
  • 130:信息披露
  • 131:信息披露
  • 132:信息披露
  • 133:信息披露
  • 134:信息披露
  • 135:信息披露
  • 136:信息披露
  • 137:信息披露
  • 138:信息披露
  • 139:信息披露
  • 140:信息披露
  • 141:信息披露
  • 142:信息披露
  • 143:信息披露
  • 144:信息披露
  • 145:信息披露
  • 146:信息披露
  • 147:信息披露
  • 148: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封面文章
  • A4:基金·基金投资
  • A5:基金·基金投资
  • A6:基金·焦点
  • A7:基金·QDII
  • A8: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0:基金·研究
  • A11:基金·海外
  • A12:基金·互动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理财·热点
  • A15:理财·案例
  • A16:基金·对话
  • 来自伦敦的QDII声音 西蒙韦伯:人口结构
    将是未来的“增长关键”
  •  
    2010年3月29日   按日期查找
    A7版:基金·QDII 上一版  下一版
     
     
     
       | A7版:基金·QDII
    来自伦敦的QDII声音 西蒙韦伯:人口结构
    将是未来的“增长关键”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来自伦敦的QDII声音 西蒙韦伯:人口结构
    将是未来的“增长关键”
    2010-03-29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周宏
      徐汇 资料图

      

      日前,施罗德全球基金经理、交银环球基金(QDII)的投资顾问团队成员西蒙韦伯造访上海。作为施罗德旗下最重要投资团队中的一员,160亿美元的管理人,西蒙如何看待未来短、中、长期的全球股票市场,他本人又更加关注怎样的投资主题呢?本报记者日前对他进行专访。

      ⊙本报记者 周宏

      今年操作的关键是“找平衡”

      非常有意思的是,西蒙对于今年的全球股票市场的判断,和国内基金对A股的判断也是一致的,即一个错综复杂环境下,考验投资的“平衡”艺术。

      他把股票市场的主要相关因素分为有利的“顺风”因素和不利的“逆风”因素。

      他认为,全球市场有利的“顺风因素”包括: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刺激计划奏效;全球存货依然很低,有进一步“补存货”的潜力;长期支持经济增长的因素比如气候、人口、财政计划等依然存在;企业普遍有较强的现金流而且处在成本蜜月期;市场波动会提供建仓的机会等等。

      而他认为的全球市场的不利因素则包括;2010年4月后,经济增长和通胀的不确定性;名义上的流动性退出计划,造成的实质性心理影响;融资支出的成本增加;汇率不稳定;发达国家监管政策特别是银行和保险公司的监管政策的变化;亚洲国家的资产泡沫的前景等

      由此,西蒙认为,2010年对全球股票市场而言总体依然是个比较好的机会,但是阶段性的事件可能会导致巨大波动,比如希腊的危机。

      

      宏观经济短期内依旧强势复苏

      而对于今年第一季度的全球经济,西蒙认为,短期指标和中长期的金融风险指标都是比较良好的。

      比如非常正面的,OECD的领先指数(包括市场流动性、利率水平、订单情况等因素)显示,2010年的指数位置在最近10年的高峰。这个指标主要表征未来6个月的情况。因此,显示短期经济的增速不会改变。

      而如从更长期的角度来看,信贷的利率差的数据,在金融危机后,一度达到了100年来的高危,目前已经恢复到相对正常的水准了。这表明企业可以在比较正常的利率水平上贷款,经营活动处于正常的状况。也就是说,中长期来看,危机暴发的风险并不大。

      而全球经济的整体增速也表现了这个特征,在经历了2009年的低谷后,2010年,2011年的预测值是不断走高,其中,新兴市场起了比较大的作用,带领了全球经济的复苏状态,这个状况和2005年后的情况类似的。

      “2008至2009年金融危机后的复苏,相比2001和1998年两次衰退更严重,但是,我们可以发现,这次恢复得非常快。”西蒙说道。

      

      新兴市场的能量越来越大

      而这其中,新兴市场的作用异常明显。

      根据施罗德搜集的数据,2010年、2011年的全球经济增长将保持不断上升,且在高位中,其中,新兴市场贡献的比例超过一半。

      而他特别指出,尽快市场上大家都有预期认为,新兴市场的增长可能无法弥补美国退杠杆导致的衰退影响。但根据实际搜集到的数据可以发现,现实情况可能并非如此。

      “在2008年,金砖四国的消费增加值,已经超过了美国的增加值,其中中国一国的消费增长数就已经和美国消费增长数一样。”他说。

      而从绝对数来看,“金砖四国”的消费总量在2008年达到了美国的40%。这很可能意味着,此轮由新兴市场带领的经济增长,尤其是消费增长是相当有力的。只要新兴市场能够维持目前内需旺盛的状态,则全球经济的增长,短期内是可以保持的。

      

      美国下半年的数据非常关键

      尽管经济恢复增长的步伐并不慢,但是,西蒙也披露了他正在重点关注的数据,其中部分数据依然比较负面。

      比如2009年以来全球消费零售的复苏仍然是比较脆弱的,“到目前,美国、英国、欧元区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消费零售数据中,只有英国的增长明显一点,其他几个主要地区刚刚出现正增长。”

      所以,如果要进一步确定消费零售数据的回暖和进入增长区域,美国经济下半年的表现可能最为关键。也是他更加关注的指标。

      另外,欧美的银行信贷数据极其低迷,这似乎表明经济复苏的前景依然不乐观。西蒙认为,其中的原因不止是银行惜贷,而是信贷的需求端———小企业和消费者没有信贷需求,这个状况处于更加明显的恶化程度。

      尤其,美国和欧元区最新的信贷数据依然是负值。这表明投资者和消费者的“退杠杆”进程仍在继续。并继续成为经济增长的拖累。

      

      希腊危机带有发散性

      除此以外,西蒙认为,希腊危机依然处于高度关注的状态。

      “其中最关键的是,欧元区的国家之间的信贷情况是互相关联的。这意味着诸如希腊这样的财政危机存在在欧元区各国中蔓延的可能。”

      比如,最近大家关注的希腊,它的240亿欧元外债中,有近一半是德国和法国持有的。类似的德国和法国同时还是葡萄牙、西班牙等潜在高债务国家的大“债主”,同时西班牙还是葡萄牙的大“债主”。如果处理不佳的话,其他各国是有被拖下水的可能的。

      所以,国家信贷问题可能会发散,希腊债务问题不止是希腊的问题,是整个欧洲的问题,它依然可能导致汇率的波动,间接的影响相关市场的状况。

      

      真正的风险在人口红利期后

      关于汇率方面,西蒙用贸易加权汇率指数来看(即用贸易额作权来衡量汇率的整体短期变化幅度),过去5年,美元是主要货币中唯一被大幅低估的货币,而欧元,日元都被高估了10%以上。所以他预计,美元会持续上涨,特别是相对于欧元和日元。

      但诸如此类,都不是西蒙目前最担心的,他说,真正的风险在于人口红利期过后的巨大财政压力

      “根据我们的统计,金融危机导致了全球各国增加了很大的财政支出,但是,如果你把2050年前,各国因为人口老龄化而增加的财政支出作个统计,你可以发现两者完全不在同一层级上。”

      西蒙说,根据OECD的统计,再把未来支出全部折成现值,那么在全球的主要国家中,其未来30、40年都将面临非常巨大的人口老龄化的支出。

      其中,韩国和西班牙因为老龄化未来的支出可能达到目前GDP的7倍以上,全球主要的20个国家平均支出比(占GDP)达到4.5倍,相应于此,经济危机的支出都只是很小的部分。大概只有十分之一。

      “所以,我们觉得更应该关注的是人口的分布,它对长线的投资策略影响非常深远。”西蒙说。

      

      中国的人口高峰期即将过去

      而同时,西蒙还表示,他们的研究结论,如果按照工作人口占比看,发达国家在2010年前都普遍走过了拐点,也就是说,未来发达国家每年都会有更多的老龄的退休人口需要更少的年轻人来供养。

      “发展中国家的数字稍好些,拐点在10年以后。” 他说,

      但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结构也有很大差异,根据他的统计,中国、俄罗斯、中欧、新加坡等国和地区的人口年龄结构是类似的,工作人群占比在今年已经达到顶峰。而印度、南非、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在未来30年还会不断增长。而韩国、土耳其、巴西、印尼、墨西哥等国还有10年左右的红利期。

      这些结构决定了其未来的增长空间。

      

      新能源+新兴市场

      相应于这样的前景,西蒙提出,今年的个股投资策略就是关注好的公司——他关于好公司的定义是,有坚强的财务素质。在经济波动中,好的公司和不好的公司会有不同的表现。

      在新能源方面,西蒙相信其中存在着巨大的潜能。

      他分析说,根据目前规划的二氧化碳减排计划中,发达国家要减少80%的计划,全球平均削减50%的计划(2050年之前),虽然80%的减少不太可能,但如果要达到的话,那么意味着发达国家必须全面推行电动汽车、环保能源比如核电,不论是否能够实现,这都意味着巨大的商机。

      而二氧化碳的排放价格目前在20欧元每单位,如果要实现减排,市场预计最终价格达到50欧元左右(在2030年以前),如果达到的话,这大概意味着二氧化碳市场规模,会是全球原油消费、煤炭消费和天然气消费的总和。这是个非常巨大的市场。

      “而且如果排放量要达标,那么未来必须有更多的政策和更高的市场价格来引导调控,而各国目前争夺的排放额度都会价值连城。”

      而在具体国别上,西蒙表示,更看好“金砖四国”中的巴西、印度和中国,再扩大些,新兴市场都是重点的关注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