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添富民营活力股票基金拟任经理:齐东超
长期持股一直被认为是价值投资的典范,但过去几年的剧烈震荡,仍能维持这一记录的基金愈加稀少。翻阅某些公司财报,看着我们能够长达数年始终居于主要股东之列,回首其间的煎熬与最终获得丰厚回报的欣慰,心中会有很多感悟。“buy and hold”这种看似简易的一锤子买卖背后其实凝结着大量的工作和思考,通常是一个在系统的工作方法下,不断去伪存真的过程。这里就选股和跟踪公司谈些粗浅的体会。
我们看待一个公司,主要着眼点集中于商业模式和治理结构两方面。两方面都令人信服的就是好公司,但怎么样令人信服却是讲究多多。
先说治理结构。这里面主要是股权文化、经营层激励和制衡等问题。三年前,我走访一家上市公司的董事长,他介绍自己管理员工的做法,“员工毕业来到我这里,前三年就是给钱,帮他解决结婚买房等基本问题;后六年就是给位置,解决他精神层面追求的问题;再后面位置给不了了,因为总经理只能有一个,继续再给钱,又能管个五六年。这之后,他为企业服务的时间也够长了,再留就是感情了,要走就没有办法了。”三年来,我旁观着他一步步兑现自己的承诺,心中颇为震撼。从业六年来,我问过很多企业领导类似的问题,所获答复鲜有此君般令人信服。每次碰见那些或博弈、或务虚的应对之辞,我都坦率地说出我的体会,“你能够影响员工,但你永远无法影响到员工的家人,而员工最终只会对他的家人负责”。和谐合理的股权文化很多时候是好公司的基石,这也往往成为我们喜欢上一个公司的第一个环节。
再说商业模式。我们所处的经济大环境一直在高速发展和大幅变化中,企业的经营业务和商业模式也在相应演变,核心竞争力也随着形成、演变并逐渐强化,这里面就存在一个理论与实践冲突的问题。很多直观上不过尔尔的公司,内里有着很多现实的门道,赚钱的很,教条式的否定时常犯错误。
股改以前,分析师队伍相对较小,很多信息需要亲自找上市公司去了解。经过五六年的发展,买卖两方的分析师队伍迅猛扩张,据统计已达数千人之多,基本上已经做到人均覆盖一家公司。这意味着作为买方,我们可以程序式的在短时间内完成对公司的基本信息的整理。
显然,凭借这些信息做出投资判断是远远不够的。在我做分析师期间,拜访公司之前我都会拟出详细的问题提纲,逐一与公司进行沟通。实践过程中我发现问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即使公司毫无保留的回答你的问题,对你的判断也毫无意义;一类是只要公司没有心悦诚服的解答你心中的疑问,你就永远得不出明确的判断。后来,我的拜访工作就变成非常简单。找到能够说话的人,直接托出心中最大的疑问,寻找是与否的回答。咱们国家的发展,机会的出现时常是跳跃性的,身处第一线的上市公司更清楚钱是怎么赚到的,我们需要做的往往是理性的去倾听。我们遵循基本的商业理论的逻辑,但更尊重现实规则的威力。很多次,前者带给我的疑惑被后者来自实践的真知灼见一扫而空,而往往尊重现实规则威力的公司因为有别于粗浅的市场预期,成为好股票的概率就大的多。
无论是遵循基本的商业理论的逻辑的公司,还是尊重现实规则威力公司,两者都让我们夜夜安枕的公司,我们可以毫不犹豫的长期持有,成为组合的战略性资产。但这些资产一方面数量有限,一方面经常不便宜。还有一部分公司这两方面总是存在些不足,但处在积极变化过程中,我们也会组合型的持有,并随着进展做出调整。甄别进展的方式其实比较简单,好转的公司会不断兑现他的承诺而且会时常超出预期,而没有好转的公司会向您解释问题发生的原因。实际上我们很难去分辨这些解释的合理性,也很难判断这些问题解决后是否就会变好,所以我们就比较少根据公司的解释去决定是否继续持有,而会将资产更多配置到不讲原因却经常出成绩的公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