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焦点
  • 5:产经新闻
  • 6:财经海外
  • 7:观点·专栏
  • 8:公 司
  • 9:公司纵深
  • 10:公司前沿
  • 11:能源前沿
  • 12: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 A1:市场封面
  • A2:市场新闻
  • A3:机构动向
  • A4:资金观潮
  • A5:市场趋势
  • A6:市场评弹
  • A7:数据说话
  • A8:特别报道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七大区域规划今年有望陆续出台
  • 笑傲全球 一季度美股涨幅创12年之最
  • 我国四类区域功能区轮廓初现
  • 退出压力或制约新兴市场短期表现
  •  
    2010年4月1日   按日期查找
    4版:焦点 上一版  下一版
     
     
     
       | 4版:焦点
    七大区域规划今年有望陆续出台
    笑傲全球 一季度美股涨幅创12年之最
    我国四类区域功能区轮廓初现
    退出压力或制约新兴市场短期表现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我国四类区域功能区轮廓初现
    2010-04-01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李雁争 ○编辑 衡道庆

      ■记者观察

      ⊙记者 李雁争 ○编辑 衡道庆

      

      2009年以来,国家陆续推出一系列区域规划,区域概念也成为资本市场的一大亮点,相关概念股受到追捧。有关专家认为,从已经出台的规划来看,“十二五”期间中国的区域功能区,将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种类型。而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区域的核心城市,更值得投资者密切关注,其中可能蕴涵着较多投资机遇。

      

      五大城市将主导优化开发区域

      具体来看,优化开发的目的是使这些地区担负起引领中国经济在未来全球产业竞争格局中占领制高点的重任;并能够同时辐射、带动全国多个区域的钢铁发展。

      据介绍,只有国家级中心城市,才有资格承载优化开发的区域规划。而在国家最新编制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中,被确定为国家中心城市的有五个,分别是: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

      其中,北京市和天津市对应京津冀都市圈,辐射京津冀、环渤海经济圈和黄河三角洲地区;上海对应长江三角洲,直接辐射上海、江苏、浙江三大沿海省市,间接辐射安徽、江西等省;广州对应珠江三角洲发展规划,全面辐射湖南、江西、广西等泛珠三角区域;重庆对应成渝经济区,辐射整个中西部地区。记者了解到,目前有关部门正在加紧制订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以便指导该区域在“十二五”期间更快、更好地发展。

      此外,有关部门还将抓紧出台并组织实施长江三角洲、京津冀都市圈等区域规划,积极鼓励东部地区体制机制创新和产业优化升级,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省会城市带动“次增长极”发展

      在未来区域格局上,仅次于优化开发的区域当属重点开发区域。值得注意的是,2009年以来出台的十余个区域规划中,这类规划在数量上占了绝对优势。

      这类规划的辐射空间大多是在一个省区之内,其核心角色多是省会城市。例如海南国际旅游岛规划、江苏沿海经济带、辽宁沿海经济带规划、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等。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秘书长陈耀认为,这些特定区域的规划也是为了培育“次增长极”,解决区域内外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陈耀表示,“十二五”期间,除了沿海三大都市圈外,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圈(群、带),如成渝城市圈、武汉城市圈、皖江城市带、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都将进入活跃发展期。各区域的城市圈作为增长引擎,将改变单一火车头牵引的状况,使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再一次“提速。”

      

      环境脆弱地区将引起更多重视

      随着环保压力越来越大,根据环境和资源承载能力,划分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已经取得了广泛共识。在已经出台的区域规划中,这两类规划也占了很大比重。例如图们江、鄱阳湖、关中-天水、黄河三角洲的振兴规划。

      目前,有关部门正酝酿出台“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和经济转型规划”。而从长远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有关部门对此类区域的重视还在加大。

      陈耀表示,由于大部分生态环境脆弱的区域,同时也是开发不足的低收入地区,当地居民的生存和发展是首要解决的问题。因此要有轻重缓急地安排调控思路,对大江大河上游限制开发的同时,要建立相应的生态补偿机制,允许适度发展一些环境友好的产业项目。

      博览财经主任研究员张雄认为,虽然这类区域的辐射力较弱,但是在政府的引导下,这些地区有望成为中国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的模板,并积极探索生态经济的新出路,而生态农业和低碳经济是这些区域未来的最大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