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合理的消费模式不仅对经济增长有推动作用,而且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有深远影响。无论是从顺应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还是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角度出发,都有必要加快我国消费模式转型的步伐。然而,过度超前的消费模式不适合中国,适度超前的消费模式更有利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但这种模式应建立在均衡适度的基础上。
⊙梁达
在美国,经济由生产驱动向消费驱动转型已有上百年历史。超前消费、负债消费、低储蓄率是当前美国消费模式的主要特征。对比美国高消费—低储蓄的过度消费模式,中国正好相反,是高储蓄—谨慎保守型消费模式。
我国居民目前消费的主要特征
一是消费率低于国际平均水平,且呈逐年下滑趋势。2008年,我国最终消费率为48.6%,其中居民消费率为35.3%,不仅与历史最高水平1985年的52%相比下降了近17个百分点,而且与欧洲的58%、日本的55%、美国的70%相差甚远。不仅低于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的74.1%,也低于中等收入国家的54.6%。
二是居民消费规模相对较小,增长缓慢。我国居民消费支出总量在世界的位次低于GDP总量的国际地位,增速要慢于GDP的增速。据世界银行统计,2007年,我国居民消费支出总额为1.2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七位,而GDP总量居世界第四位;人均居民消费支出为882美元,而人均国民收入(GNI)为2370美元。
从1990年到2007年,我国居民消费支出总量和人均水平年均增长率分别为7.6%和6.6%,比同期GDP和人均GDP年均增长率低2.4个百分点,两者之间的差幅呈扩大趋势。居民消费支出总量增速慢于GDP增速的差幅,从1990-2000年的2.3个百分点扩大到2000-2007年的4.8个百分点;人均水平的差幅从2.2个百分点扩大到3.6个百分点,居民消费支出呈现水平较低、增速不快的特点。
三是居民消费滞后于收入的增长。1979-2007年,我国经济以年均9.8%的速度增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年均增长7.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年均增长7.2%;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年均实际增长6.4%,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年均实际增长6.4%,消费支出增速分别慢于收入0.7个和0.6个百分点。
四是居民储蓄余额不断攀升。改革开放后,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从1978年的210.6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217885.4亿元,年均增长26%,年均增长速度是改革开放前的2倍。从城镇居民的人均储蓄率看,近年来城镇居民有1/4多的收入存入银行。
五是高收入群体储蓄率远高于低收入阶层。从储蓄结构看,分布极不均匀。最高收入户平均储蓄率达38.1%,不仅比最低收入户的5.1%高33个百分点,也比全国平均水平28.7%高9.4个百分点。
对中美两种不同消费模式需要进行反思
中国和美国都是目前在全球经济发展中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但储蓄与消费的运行轨迹截然不同:存款过度与负债累累,形成了鲜明反差。从长远的角度看,这两种模式都难以支撑可持续发展,需要进行认真反思。从国情与现实出发,通过对两种消费模式进行比较后,可以得出以下启示:
1、高储蓄增强了居民抗击各种风险的能力,减缓了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对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事实证明,在由美国引发的本次国际金融危机中,中国的谨慎型消费模式起到减缓危机影响的作用,消费需求没有受到大的影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仍保持了较高增速,其原因除推动消费的政策效应和消费升级等因素外,是与居民的高储蓄密不可分的。
我国的高储蓄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没有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绊脚石,更不是人们形容的“笼中虎”。相反,高储蓄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坚强的物质基础。
高储蓄已成为重要的民间资源之一。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已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有阻碍消费增长的一些体制因素正在不断化解,居民的消费能力也有了跨越式的提高。庞大的储蓄,使得在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有足够的民间投资资金可以调动,并成为推动经济迅速复苏的实力和后盾。
众所周知,消费不仅和本期收入存在正相关关系,还与往年的收入和储蓄紧密相关。消费者在购房、买车及购买其他高值耐用消费品时,不一定完全取决于当期收入的增减,还要取决于多年来积蓄的多少。
居民储蓄将成为支撑经济基础的强大力量。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迅速,居民后顾之忧大为减轻,加之消费政策到位,消费环境优化,如果引导正确,居民只要把昨天挣到的钱从储蓄中花出一部分,储蓄率下降几个百分点,其对消费需求的增长将起重要的拉动作用。因此,高储蓄率及大规模投资计划,将有力支撑今后中国经济的持续较快增长。
2,过度超前消费模式不适合中国,适度超前消费模式更有利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但这种模式应建立在均衡适度的基础上。
要用科学发展的眼光看待中美两种不同的消费观。“量入为出”和“负债消费”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消费理念,前者遵循着收支平衡的原则,后者建立在提前支取未来收入的基础上。在反思美国式负债消费模式给经济带来危害的同时,对中国式的谨慎消费观念也不应大加鼓励,应该用科学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中美两种消费观。由于居民长期形成的消费习惯很难在短时期内改变,中国消费模式转型的目标不是美国的过度消费模式,而美国消费模式转型的目标也不可能转向谨慎型消费模式。
今后消费转型的目标是要在中美两种消费模式之间找到一个融会点,寻求一种均衡适度的消费模式。这种适度消费是在收入、支出和储蓄之间寻求均衡。消费支出没有必要低于现实收入水平,考虑未来收入预期,消费支出可以高于现实收入水平,但不能过度超出自身支付能力的范围。
过度超前消费不适合中国大多数消费者,适度消费更适合可持续发展。相对美国人的生活习惯而言,中国消费者有着崇尚节俭、谨慎、保守的传统习惯,不过,这种传统的习惯正在面临新时代生活方式的挑战。从根本上说,我们不反对超前消费,但对于普通消费者和一般工薪阶层来说,一定要量力而行,透支消费并不适合每个人的生活,超前消费一定要量力而行。
人均资源不足和社会保障不够完善等决定了不能选择超前消费模式。选择一种合适的消费模式是一个关系到经济可持续发展路径的问题。可持续消费模式对我国现有消费观念、消费习惯、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政府引导居民根据我国国情选择科学的节约型消费模式,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我们既要反对过分节俭、只满足温饱而忽视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又要反对奢侈消费,反对只注重物质享受、忽视生态环境、忽视消费的“可持续性”。从发展阶段看,中国目前还是低收入国家,而且保障也不完善,这些均决定了过度超前消费模式不适合中国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因此,“量入为出”依然是我们今后应该坚持的消费理念。
住房投资性消费比重过高,具有过度超前消费特征,对居民消费具有挤出效应。高房价对消费的挤出效应主要表现在:高房价阻碍居民消费的转型升级,不利于消费结构的优化,收入房价比过高花去了二代人甚至几代人的积蓄,严重削弱了消费增长的后劲。
综上所述,通过中美两种不同消费模式的比较,得出中国消费转型的目标不是美国长期奉行的过度消费模式,而是要在现行的保守型消费与过度消费模式间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消费模式。要通过积极稳妥地发展消费信贷,促进我国传统消费模式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