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1:头版
  • 2:焦点
  • 3:要闻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创业板·中小板
  • 11:特别报道
  • 12:地产投资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观察
  • A7:市场·期货
  • A8: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B85:信息披露
  • B86:信息披露
  • B87:信息披露
  • B88:信息披露
  • B89:信息披露
  • B90:信息披露
  • B91:信息披露
  • B92:信息披露
  • B93:信息披露
  • B94:信息披露
  • B95:信息披露
  • B96:信息披露
  • B97:信息披露
  • B98:信息披露
  • B99:信息披露
  • B100:信息披露
  • B101:信息披露
  • B102:信息披露
  • B103:信息披露
  • B104:信息披露
  • B105:信息披露
  • B106:信息披露
  • B107:信息披露
  • B108:信息披露
  • B109:信息披露
  • B110:信息披露
  • B111:信息披露
  • B112:信息披露
  • 楼市调控精准出击 开发商资金链再临大考
  • 投资风向
  • 五组数据触目惊心 土地出让问题重重
  • 土地供应和保障房计划落实
    关乎调控成败
  •  
    2010年4月21日   按日期查找
    12版:地产投资 上一版  下一版
     
     
     
       | 12版:地产投资
    楼市调控精准出击 开发商资金链再临大考
    投资风向
    五组数据触目惊心 土地出让问题重重
    土地供应和保障房计划落实
    关乎调控成败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土地供应和保障房计划落实
    关乎调控成败
    2010-04-21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中国指数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黄瑜

      ⊙中国指数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黄瑜

      

      此次一系列新政出台的密集程度和严厉程度都是空前的,远远超过2007年的房地产市场调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尽管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往往能继续推动房价上行,但目前的调控新政却已在一定程度上封堵了货币供应和房地产贷款效应的释放空间。

      

      一线城市50%以上购房需求受阻

      从实际资金的影响层面来看,自2005年起,我国个人购房贷款占全国新房销售额的比例在50%以下,如果考虑到二手房的成交额,2009年新增个人购房贷款总量占商品房销售总额的比例只有34%左右,也就是说一次性付款购房的比例约为66%左右。考虑到购房贷款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比例来自首套购房,假设按揭贷款中有40%的比例用于购买第二套或以上住房,我们可以推算出通过按揭贷款购买第二套及以上住房的比例约为10%-15%(或更少)。但这仅是考虑新政中对二套及以上住房贷款首付和利率的提高,如果加上随后提出的暂停三套及以上住房贷款和非居民住房贷款及限定购房套数等,可以说已经变相采用行政手段封死投机性购房的所有空间。初步估算,在一线城市这一系列措施短期内将直接影响50%以上的购房需求。

      此次新政的着力点在于通过打击炒房来遏制房价的过快上涨,而非打压房地产,但在严厉调控房地产市场的同时,需防止打击面过广,谨防出现房地产业“硬着陆”。

      

      根本之道仍在增加有效供应

      与此同时,当舆论热度集中在房贷新政“猛料”时,我们认为更需要关注影响房地产市场发展的长期因素,国务院新政所提出的在提高土地供给的基础上、增加住房有效供给和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是解决房价过快上涨的根本之道,否则难逃越调越涨的怪圈。

      房地产业中长期发展动态模型的结果显示,人口因素是影响房地产市场的核心因素,适龄购房人数每增加1%,将增加0.75%的商品房需求,且导致房价上涨0.37%;同时GDP增长是房地产需求和供给的原生动力,GDP增长通过直接决定居民可支配收入(0.81%)和银行贷款(0.64%),进而影响了商品房的需求和供给。我们认为未来10年中国经济还将保持快速增长,适龄购房人口将不断增加,因此房地产市场的需求依然存在且稳定增长。

      然而,全国商品房竣工面积和销售面积走势图也清晰显示,除2008年外,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速一直高于商品房竣工面积,商品房实际供给不足,进而推高房价。我们需清醒地认识到如果土地供应不能有效的转化为实际的商品房建设,保障性住房规划无法真正完成,房地产市场供应短缺的局面仍将得不到改善。因此,我们认为社会舆论在关注国务院新政的同时,更需要全程监督新政策的落实情况,尤其是土地供应和保障性住房计划是否真正转化成为了房屋的有效供给。

      (采访整理 李和裕 编辑 王晓华)

      表:2010年和2007年房地产调控措施对比

      2010年 2007年

    比例

    自住房 套型建筑面积在90平方米以上不得 在90平方米以下 20%

    低于30%

    在90平方米以上 30%

    基准利率的1.1倍

    个人购房贷款  首付比例 利率水平  面积 首付 利率水平
    首套    7折-8.5折 套型建筑面积 不得低于 8.5折
    套型建筑面积 不得低于 8.5折
    二套  不得低于50% 利率不得低于  不得低于40% 贷款利率不得低于基准利率的1.1倍
    三套及以上 大幅度提高首付款比例和利率水平 贷款首付款比例和利率水平随套数增加而大幅度提高,具体由商业银行自主确定,但借款人偿还住房贷款的月支出不得高于其月收入的50%
    贷款限制商品住房价格过高、上涨过快、供应紧张的地区,商业银行可根据风险状况,暂停发放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贷款   无该类限制
    对不能提供1年以上当地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本地居民暂停发放购买住房贷款   无该类限制
    土地出让方式坚持和完善土地招拍挂制度的同时,探索“综合评标”、“一次竞价”、“双向竞价”等出让方式,抑制居住用地出让价格非理性上涨   无土地出让方式调整

      资料来源:中国房地产动态政策设计研究组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