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能源前沿
  • 11:调查·区域
  • 12: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观察
  • A7:市场·期货
  • A8: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B1:披 露
  • B2: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B85:信息披露
  • B86:信息披露
  • B87:信息披露
  • B88:信息披露
  • B89:信息披露
  • B90:信息披露
  • B91:信息披露
  • B92:信息披露
  • B93:信息披露
  • B94:信息披露
  • B95:信息披露
  • B96:信息披露
  • B97:信息披露
  • B98:信息披露
  • B99:信息披露
  • B100:信息披露
  • B101:信息披露
  • B102:信息披露
  • B103:信息披露
  • B104:信息披露
  • B105:信息披露
  • B106:信息披露
  • B107:信息披露
  • B108:信息披露
  • B109:信息披露
  • B110:信息披露
  • B111:信息披露
  • B112:信息披露
  • B113:信息披露
  • B114:信息披露
  • B115:信息披露
  • B116:信息披露
  • B117:信息披露
  • B118:信息披露
  • B119:信息披露
  • B120:信息披露
  • B121:信息披露
  • B122:信息披露
  • B123:信息披露
  • B124:信息披露
  • B125:信息披露
  • B126:信息披露
  • B127:信息披露
  • B128:信息披露
  • B129:信息披露
  • B130:信息披露
  • B131:信息披露
  • B132:信息披露
  • B133:信息披露
  • B134:信息披露
  • B135:信息披露
  • B136:信息披露
  • 房地产仍需长治久安之策
  • 及时推出指数期权
    提高期现市场正引导效应
  • 到底有多少土地出让金被挪用?
  • 意外之财何以非福
  • 广州将开先河:拟向光污染收费
  • 商业银行需充分估量年内多重经营风险
  •  
    2010年4月22日   按日期查找
    6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6版:观点·专栏
    房地产仍需长治久安之策
    及时推出指数期权
    提高期现市场正引导效应
    到底有多少土地出让金被挪用?
    意外之财何以非福
    广州将开先河:拟向光污染收费
    商业银行需充分估量年内多重经营风险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意外之财何以非福
    2010-04-22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周业安
      周业安

      假如你买了一张彩票,结果居然中了,拿到了一大笔奖金。你该怎么做?一般情况下,会赶紧满足长久以来被压抑的购物欲望。看到名车,买上一辆;服装,从头到脚换新,全是名牌……钱来得容易,用起来爽快。但有一条,这爽快恐怕很短暂。俗话说,花钱如流水。再多的钱也经不起折腾。时间一长,突然发现已是口袋空空,原先的那笔意外之财居然就这样烟消云散了,不免怅怅。尤有甚者,在这花钱的过程当中,还得罪了身边的亲戚朋友,此类看似彩票惹祸的事例,在媒体上时有所闻。要在国外,许多中彩的家庭最后还有面临破产困境的。在国内,因为不存在个人破产问题,也受个人信用的限制,还不至于像国外的同道那样窘迫。

      其实,不仅彩票,其他类型的意外之财也一样。只不过中彩者更令人瞩目而已。要说起来,中彩所得的彩金和劳动所得的收入,也没啥差别,不都是货币嘛,同样的百元纸币,还能分个三六九等?又怎么会区别对待呢?早期的经济学家的确就是这么认识的。他们并不区分收入的来源,反正都是钱,花的时候统筹考虑就是。该消费多少,该储蓄多少,视情况而定。有的经济学家甚至走得更远,睿智无比的弗里德曼说,一个人在花钱时,不仅会考虑现在的收入,还会考虑将来的收入,所以如果即将得到一个好工作,就会花钱更多,因为以后的工作收入增加了。这就是经济学当中著名的持久收入理论,是用来理解每个人消费行为的主要理论。

      可惜,事实常常违背经济学家的理论假设。这种占主导地位的理论,显然无法解释中彩家庭的消费行为。按照弗里德曼的理论,中彩家庭的收入,也是收入的一种,家庭不会另眼相看。所以,对这样一笔意外之财断无乱花的可能。而我们看到,现实生活中,中了彩家庭确实存在普遍的乱花钱行为。用经济学术语说,意外之财让家庭有了更大的消费冲动,其边际消费倾向要比一般的收入大很多。这大概就是为何获得意外之财时,人们总是倾向于挥霍。

      怎样用经济学理论来解释这个现象?这就要说到泰勒先生了。他一直对当时的主流理论颇有异议,所以当看到心理学家卡尼曼和特维斯基的研究成果时,顿时被震撼,于是其后的研究开始追随卡尼曼和特维斯基的思想。这一思想的核心就在于,理解经济决策,必须要理解决策者的内心,也就是心理。过去的经济学是不考虑心理因素的,但卡尼曼和特维斯基的一系列研究发现,心理因素在个人的实际决策当中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他们因为这样的开创性研究拿到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泰勒在卡尼曼和特维斯基思想的指导下,开展了一系列的经济学研究,并形成了其极富争议的博士学位论文。不过有趣的是,芝加哥大学商学院力邀泰勒加盟,成为芝大的一员,而当时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理论是芝加哥学派的重要支柱之一。这足以体现芝大的学术包容性。泰勒的研究之一就是反对弗里德曼的理论。按照卡尼曼和特维斯基的思想,人是不可能完全理性的,大量的心理学研究已经证明了这一点,这就意味着持久收入理论缺乏心理学理论和证据做支撑。泰勒把这些思想推进了一步,他认为,从个人的心理层面出发,通常每个人在决策时,会把不同的收入归类,比如一个人平时上班,会有各种收入,按照通常的报酬支付制度,有基本工资、奖金、还有一些投资所得、甚至有一些浮财(比如中彩之类),个人在获得这些收入时,会给这些收入做上标记,然后分类管理。然后根据这些不同类别的收入考虑如何花费。这就是后来成为消费理论的新的支柱之一的“心理账户”理论。

      按照泰勒的心理账户理论,每个人会针对不同的收入来源来处理消费问题。对于正常的持续的工资收入,会划分一个合理的消费和储蓄比例,以确保在未来多年能均匀消费,这一点,与弗里德曼的想法无甚区别;但对于一次性收入,比如一次性奖金、一次性报酬(比如父母的支付或者朋友的捐赠)、或者中彩所得彩金等等,则可能过度消费,因为人们通常认为这是笔意外之财,不花白不花;而对于那些时有时无的收入,比如年终奖之类,则可能会储蓄,以备不时之需。当然,也会有不同的消费观念。比如一直都节俭的人,就会把所有意外之财都储蓄了。好不容易有一回,还不得赶紧放起来?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