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1:头版
  • 2:要闻
  • 3:广告
  • 4:财经新闻
  • 5:公司
  • 6:焦点
  • 7:市场
  • 8:市场趋势
  • 9:开市大吉
  • 10:专版
  • 11:专版
  • 12:观点·专栏
  • 13:圆桌
  • 14: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5:书评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37:信息披露
  • 38:信息披露
  • 39:信息披露
  • 40:信息披露
  • 41:信息披露
  • 42:信息披露
  • 43:信息披露
  • 44:信息披露
  • 45:信息披露
  • 46:信息披露
  • 47:信息披露
  • 48:信息披露
  • 49:信息披露
  • 50:信息披露
  • 51:信息披露
  • 52:信息披露
  • 53:信息披露
  • 54:信息披露
  • 55:信息披露
  • 56:信息披露
  • 57:信息披露
  • 58:信息披露
  • 59:信息披露
  • 60:信息披露
  • 61:信息披露
  • 62:信息披露
  • 63:信息披露
  • 64:信息披露
  • 65:信息披露
  • 66:信息披露
  • 67:信息披露
  • 68:信息披露
  • 69:信息披露
  • 70:信息披露
  • 71:信息披露
  • 72:信息披露
  • 73:信息披露
  • 74:信息披露
  • 75:信息披露
  • 76: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封面文章
  • A4:基金·基金投资
  • A5:基金·基金投资
  • A6:基金·焦点
  • A7:基金·专访
  • A8: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0:基金·市场
  • A11:基金·海外
  • A12:基金·互动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理财·热点
  • A15:理财·案例
  • A16:基金·对话
  • T1:特别报道
  • T2:特别报道
  • T4:特别报道
  • 大蓝筹股沉默之谜
  • 房产连下猛药后的下一步
  • 外论一瞥
  • 漠视版权:承受不起的代价
  • 网易:MSN中国“新东家”?
  • 汇率冲突仅靠政府对话远远不够
  •  
    2010年4月26日   按日期查找
    12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12版:观点·专栏
    大蓝筹股沉默之谜
    房产连下猛药后的下一步
    外论一瞥
    漠视版权:承受不起的代价
    网易:MSN中国“新东家”?
    汇率冲突仅靠政府对话远远不够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房产连下猛药后的下一步
    2010-04-26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刘胜军

      ⊙刘胜军

      

      从历史上看,房价泡沫并不足奇。2007年至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之诱因,就是房价泡沫。我们现在更该关注的是我国当前房价泡沫的特殊性:第一,房价泡沫出现在经济复苏的初期而非经济高涨期,这大大掣肘了货币政策的空间;第二,房价泡沫出现在城市化进程的中期阶段,去年我国城镇化率为46.6 %,而日本的城市化率在1985年就已经达到76.7%的水平。就此看,房价泡沫恐将成为进一步城镇化的障碍。第三,在美国次贷危机前的房价泡沫中,银行不断降低放贷门槛,导致最低收入阶层都投身到买房运动中。而我国当前的房地产泡沫,则使得普通劳动者普遍买不起房,楼市成了少部分富人的游戏。

      笔者认为,我国房价泡沫的这些特殊性根源于一系列的制度性症结。首先,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卖地收入占到了地方财政收入的30%至50%,去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达1.6万亿,地方政府成了高房价最大的受益者,也有足够的动力去推高地价。全国重点监测城市去年居住用地的同时点地价房价比均值为31.29%,其中上海、南京、杭州则分别高达47.36%、47.89%、45.47%。

      其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目前我国居民人均收入约为3000美元(不到美国十分之一),但衡量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基尼系数已与美国接近。在新旧体制的转轨过程中,因为市场体制不健全,与此同时,司法体系的独立性和完善性又滞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导致了大量的寻租机会。对大量的灰色收入而言,买房成为相对更为“安全”的去处。而灰色收入对房价高低并不敏感,这进一步助长了房价的非理性化。

      再次,国企在房地产领域的投资,加剧了非理性竞争。与其他企业相比,国有企业往往拥有更多的政府关系资源,银行贷款更有保证,而且对地价过高的风险具有超常“钝感力”。因此,不难理解央企为何能屡屡成为地王。央企数量不多,但其成就的地王却有很强的信号效应,也使得土地拍卖过程更加狂热化。

      要避免房价泡沫成为社会不和谐的因素,笔者的意见是,政府的对策必须着眼长远,以避免更大的风险。在催生房价泡沫的链条中,地方政府已成中心环节。故而化解房价泡沫,一方面应要求地方政府加大土地供应平抑地价,另一方面要从根子上切断地方政府对卖地的依赖症。这就要求提高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的透明化,强化人大的审批职能,加强社会舆论监督。地方政府“缺钱”本身是个伪命题,在监督机制不到位的情况下,再多的财政收入也会被各种投资和工程所消耗。即使地方政府真的缺钱,卖地收入是否被合理利用也大可存疑。毕竟我们看到了太多的政绩工程,以及为招商引资而慷慨给予外企土地和税收优惠的现象。

      此外,时至今日,如何实现向“民富国强”的伟大的转变,已成为迫切需要面对的课题,“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哲学理应退出了。时过境迁,现在有不少观念误区相伴着这一提法,特别是隐含了对“非法致富”的宽容,不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人“机会均等”的基本原则。相反,我们应通过开征遗产税、大幅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等方法缓解收入分配两极化程度。更重要的是,要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让政府部门权力最小化、透明化,杜绝灰色收入。

      至于打击投资需求,从近期连续出台的政策看,技术上并不复杂,笔者以为,接下来的问题在于,政府有没有足够的决心去面对因房价下跌而带来的土地财政缩水。也许还会伴生的银行信贷出现不良贷款的风险,对此,应有足够的估计和应对准备,但延迟这一进程只会酝酿更大的风险。

      (作者系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