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1:头版
  • 2:要闻
  • 3:广告
  • 4:财经新闻
  • 5:公司
  • 6:焦点
  • 7:市场
  • 8:市场趋势
  • 9:开市大吉
  • 10:专版
  • 11:专版
  • 12:观点·专栏
  • 13:圆桌
  • 14: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5:书评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37:信息披露
  • 38:信息披露
  • 39:信息披露
  • 40:信息披露
  • 41:信息披露
  • 42:信息披露
  • 43:信息披露
  • 44:信息披露
  • 45:信息披露
  • 46:信息披露
  • 47:信息披露
  • 48:信息披露
  • 49:信息披露
  • 50:信息披露
  • 51:信息披露
  • 52:信息披露
  • 53:信息披露
  • 54:信息披露
  • 55:信息披露
  • 56:信息披露
  • 57:信息披露
  • 58:信息披露
  • 59:信息披露
  • 60:信息披露
  • 61:信息披露
  • 62:信息披露
  • 63:信息披露
  • 64:信息披露
  • 65:信息披露
  • 66:信息披露
  • 67:信息披露
  • 68:信息披露
  • 69:信息披露
  • 70:信息披露
  • 71:信息披露
  • 72:信息披露
  • 73:信息披露
  • 74:信息披露
  • 75:信息披露
  • 76: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封面文章
  • A4:基金·基金投资
  • A5:基金·基金投资
  • A6:基金·焦点
  • A7:基金·专访
  • A8: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0:基金·市场
  • A11:基金·海外
  • A12:基金·互动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理财·热点
  • A15:理财·案例
  • A16:基金·对话
  • T1:特别报道
  • T2:特别报道
  • T4:特别报道
  • 大蓝筹股沉默之谜
  • 房产连下猛药后的下一步
  • 外论一瞥
  • 漠视版权:承受不起的代价
  • 网易:MSN中国“新东家”?
  • 汇率冲突仅靠政府对话远远不够
  •  
    2010年4月26日   按日期查找
    12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12版:观点·专栏
    大蓝筹股沉默之谜
    房产连下猛药后的下一步
    外论一瞥
    漠视版权:承受不起的代价
    网易:MSN中国“新东家”?
    汇率冲突仅靠政府对话远远不够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外论一瞥
    2010-04-26       来源:上海证券报      

      ■外论一瞥

      《金融时报》4月22日文章

      美国:直面金融衍生品风险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对高盛提起的民事诉讼激起被告的强烈辩护,即使不考虑双方最后的输赢,这一案件对于美国国会正在思考的金融改革立法的启示也将是深远的。

      无论高盛是否有罪,有问题的交易显然没有社会益处。这类交易涉及一种从已有的按揭抵押债券中衍生出的复杂合成债券,这种债券通过假扮原始债券从而克隆出虚拟单位。它没有资助房产拥有者也未能更有效地分配资金,仅仅是膨胀了按揭抵押贷款的规模。当房地产泡沫爆破时,按揭抵押贷款失去了价值。

      这清楚地说明了金融衍生品和合成债券是怎样被用来创造出并不存在的想像价值。这一过程持续了数年,直到参与资金达至数万亿美元的巅峰才轰然崩溃。金融衍生品和其他合成工具的使用应被管制。普通证券在交易前必须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登记。合成证券也应履行类似的注册程序。

      理解金融衍生品和合成债券,如果证券公司不能充分评估系统风险,就拒绝允许其创造,这是管理者的任务。这项任务不能留给投资者。参议院农业委员会提议存款银行应剥离其互换业务。这是很好的提议,它将为降低市场内在关联、防止传染提供改革之路。

      服务场内证券交易、并占到美国场外交易95%份额的五大银行很可能反对这一提案,因为这会打击他们的利益。一些跨国公司也会反对,这看起来令人困惑,对此唯一的解释是特制衍生品能协助逃税、操纵收益。但这些巨头们的考虑决不应影响到立法。

      (作者是索罗斯基金管理公司主席乔治·索罗斯 编译 贺艳燕)

      4月22日《日本经济新闻》社论

      新兴国家须适当控制经济过热

      一部分新兴国家率先从世界金融危机的阴影里走出来,但是给人以经济过热的感觉。资产泡沫以及通货膨胀是这些国家金融当局所面临的新课题。他们需要出台适当而巧妙的政策,以便抑制投机性基金,避免国家经济增长的夭折,同时不给世界金融市场带来不良影响。

      印度中央银行20日决定了连续提高利息,因为该国担心,其增长率上升到了8%以及国际资源价格上涨可能会带来两位数的通货膨胀。马来西亚中央银行3月份也提高了利率。增长率恢复到11%的中国在忙于应对房地产泡沫,中国央行今年以来两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巴西的中央银行3月份也提高了存款准备金率。国际金融市场正在关注中国和巴西等国何时、如何开始下一次金融紧缩令人关注。

      新兴国家呈现经济过热的原因之一是投机性资金的流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指出,由于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世界上的投资家把关注点转向了中、印、巴等新兴国家。美日欧等发达国家的金融缓和还在持续,新兴国家当然要防止投机性资金过多流入,适当限制资本贸易是必要的,连一直主张资本自由流动的货币基金组织也一反常态,容忍新兴国家短期内限制资本贸易。但是,长远来看,限制资本贸易会损伤经济的活力,这一点也应引起重视。(梁宝卫 编译)

      

      《华尔街日报》4月22日专栏文章

      美国错过了又一个亚洲机遇

      与亚太8个国家建立“跨太平洋伙伴关系”(TPP)是奥巴马政府贸易政策的主题。奥巴马去年11月亲自批准建立这一关系,并于上月在墨尔本首次详细讨论。然而,去年TPP与美国的商品贸易总额仅为1100亿美元,而只占美国全球贸易额的4.2%。而且TPP的伙伴中甚至没有一个处于美国出口市场的前10位。从美国政府的角度来看,奥巴马如此大力推行TPP,是其在政策中唯一能玩的游戏。

      现在已看得很清楚,奥巴马并不愿意做出重大努力去推动多哈回合的全球贸易谈判,尤其是关于农业补贴方面。当奥巴马宣布新贸易计划——5年内使美国的出口额翻番时,等于向美国贸易伙伴发出美国新行为方式将是毫不掩饰的重商主义的清晰信号,同时也没有给多哈谈判留下多少余地。

      奥巴马大力推进TPP的第二个驱动力来自美国对中国主宰东亚贸易的强烈的担忧意识。几年前,主要还是学者们在谈这一趋势,但是现在这已是被接受的事实。

      美国支持TPP的第三个因素是美国对以下新现实的迟来的认识。这些天华盛顿一个不变的主题是“美国又回到东亚来了”,高级官员经常坚称他们现在将参加东亚每一个重要会议。这些只不过重复了20年前的国务卿贝克曾警告过的“在太平洋划一道线”而已。当时,马来西亚总理提出了排除美国在外的“东亚共同体”的概念。

      美国致力于TPP是奥巴马政府将贝克先生的警告内化的最具体证明。然而, TPP是证实中心观点——美国3亿民众的经济和地缘战略利益稳固地植根于太平洋两岸——的最好工具吗?答案是:按照目前的构成,TPP实在是太单薄了,从地理范围来讲,日本、韩国这些与美国关系密切的亚洲最重要的行为体都不在TPP之列,连作为东盟核心成员国的印度尼西亚也置身于外。TPP实际上只不过是真正的自由贸易政策糟糕的替代品。

      (伯纳德·K·戈登 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教授 张金翠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