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欧盟各国财长5月2日在布鲁塞尔终于就援助希腊达成一项有意义的协议:今后3年内由欧盟各成员国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联合向希腊提供总额达1100亿欧元的贷款,其中欧盟各成员国负担其中的800亿欧元,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负担300亿欧元。该计划比20天前欧盟财长会议达成的450亿欧元的欧盟—IMF模式的援助方案,翻了一番还多。
希腊在5月19日将有近90亿欧元的债务到期,到今年年底需要偿还约550亿欧元的债务,而今后3年内面临偿还的债务逾千亿欧元。如果在5月9日前后德国政府能够说服国会批准援助希腊的方案,那么1100亿欧元的欧盟—IMF援助方案就会成为定局,希腊有望从违约的悬崖边被拉起来,欧元区的债务危机局势将会得到暂时的缓解。
固然,希腊危局源自自身财经纪律的松弛,以及其经济和社会的痼疾、欧元区制度的缺陷,但是,美国的三大评级机构火上浇油,连续下调希腊债务评级,也是导致希腊债务局势急剧恶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去年12月8日,惠誉将希腊主权信用评级由“A-”降为“BBB+”,前景展望为负面,这是希腊主权信用级别在过去10年中首次跌落到A级以下。次日,希腊的2年期国债收益率就从3.02%快速上升至3.94%。今年4月9日,出于对希腊政府日益严重的债务危机的担忧,惠誉将希腊政府的债务信用评级下调两级,即从“BBB+ ”级下调至“BBB-”级。穆迪公司于4月22日将希腊主权债务评级从A2下调至A3,并将评级列入负面观察名单,存在进一步下调的可能。4月26日标准普尔宣布,将希腊的长期主权信用评级从“BBB+”下调至“BB+”,评级前景为负面,将希腊的评级下调至垃圾级别。至此,债券市场等于对希腊关上了大门。如果得不到外界纾困,希腊将面临违约进而破产。鉴于欧元区许多国家被拴在一起,后果不堪设想。
美国三大投资评级机构的落井下石,让欧盟充满了怒火,甚至认为这三大投资评级机构是造成希腊危机的元凶。其实,早在美国次级贷款危机暴发前后,三大评级公司的作用就遭到批评,其公正性也被广泛质疑。
面对火烧眉毛的态势,近日欧盟委员会负责内部市场与服务的委员巴尼耶表示,考虑到信用评级机构所作评估给金融市场带来的巨大影响,应当进一步加强对评级机构的管理。巴尼耶和德国总理默克尔透露,欧洲正在考虑成立自己的信用评级机构。
看待评级机构,非得抛弃短期的、功利的、政治的思维惯性不可,要有更大的视野。说到底,希腊的危机也好、美国的次贷危机包括后来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也好,病根不是出在评级机构的问题上。评级机构只是在泡沫中帮助吹大了泡沫,在危机中加剧了局势的恶化。有人认为,在希腊面临危机的紧要关头,三大评级机构为什么不从希腊和欧元区局势稳定的目的出发,维持对于希腊债信的较高排名?甚至有人以“阴谋论”的逻辑,认定三大评级机构是有意下调希腊的主权评级,背后有美国的不可告人的目的。这种把评级机构赋予“政治”和“阴谋”考量的做法,对于促进发展和防范危机,解决评级中存在的问题,不仅全然于事无补,甚至是有害的。
评级机构引出的问题,实际上是监管的问题,而不是属地问题。而监管的本质,则是确保评级机构的独立性,而不是监管其评级的高低和发布的时机,更不是监管其内容是否合乎自身的意愿和利益。如果评级机构没有独立性,即使是其评级报告再合乎当权者和社会的心意,终究也是没有价值的,“言尔无文,其行不远”。当然不能说美国的三大评级机构迄今为止的行为无可指责,但是如果三大评级公司要看欧盟的脸色,即便保持了希腊主权较高的评级,除了让希腊问题掩藏得更深更久,未来暴发的烈度可能更大之外,还能有什么呢?
因此,笔者以为,对于评级机构,要给予严格的监管,确保其保持程序的透明性、评级的公正性和利益的独立性,而绝对不能用权力和舆论之手去干预其发布的内容和时机,更不能试图建立所谓“听自己话”的评级机构作为对抗危机和谋取金融优势的手段。对于美国三大评级机构的质疑,重点要落实在要求其澄清在利益上是否独立,以及评级的发布是否公正上。欧盟未来的评级监管法案,允许信用评级机构调整主权信用评级,但要求评级机构增加评级方法和程序的透明度,并接受更严格监控,才可算是正确的做法。
(作者单位:东航国际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