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1:头版
  • 2:焦点
  • 3:要闻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公司·融资
  • 11:专版
  • 12:人物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观察
  • A7:市场·期货
  • A8: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B1:披 露
  • B4:产权信息
  • B5:数据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基金销售渠道暗战升级 中小银行争食50亿托管“蛋糕”
  • 易方达管理企业年金超百亿
  • 博时基金孙占军:战略新兴产业孕育重大投资机会
  • 此高非彼高 银保“量与质”齐头并进
  •  
    2010年5月11日   按日期查找
    A3版:市场·机构 上一版  下一版
     
     
     
       | A3版:市场·机构
    基金销售渠道暗战升级 中小银行争食50亿托管“蛋糕”
    易方达管理企业年金超百亿
    博时基金孙占军:战略新兴产业孕育重大投资机会
    此高非彼高 银保“量与质”齐头并进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此高非彼高 银保“量与质”齐头并进
    2010-05-11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黄蕾 ○编辑 金苹苹 陈羽

      ⊙记者 黄蕾 ○编辑 金苹苹 陈羽

      

      因为更多市场主体的加入,银保市场今年越发热闹。从银保大户的“争三”鏖战,到中小险企的黑马迭出,各险企可谓各有各谋。不经意间,银保战役的多样化格局扑面而来。

      更值得一提的是,历经两年“阵痛”洗礼,此轮银保“高烧”已远非彼时“高烧”同日而语。与上一波银保一味地冲规模、推趸缴相比,今年银保激增背后则是“量与质”齐头并进。

      

      三个典型

      虽同时“高烧”,但“症状”各异。在这轮“高烧”中,平安、太保、新华就是三个不得不说的银保典型。

      与其他主要同业热衷于银保转型(开始大规模推期缴产品)有所不同,平安人寿仍旧热衷于趸缴业务。这并不代表平安人寿只要规模不要品质,而是在行业中最早开始结构调整的它,早已把银保的表里看得很“透”。

      “在国内主要几家寿险公司中,平安人寿的银保占比应该是最低的。”一位业内人士介绍说,与其他同业押注银保的策略不同,平安人寿并没有对银保寄予太多的要求,因为平安人寿的个险很强且利润较高,故而,平安并不冀望银保能为它带来多少利润。因此,平安对银保和个险分工明确,前者做趸缴冲规模,后者冲利润。

      除平安人寿外,国内其他主要几家大型寿险公司则在银保渠道开始较大规模上期缴业务。其中,新华人寿应该算是期缴先行者。

      早在2009年初以前,银保期缴几乎只有新华人寿等个别几家默默耕种。如今,在前期规模压力的阵痛之下,新华人寿终于开始步入收获期。以新华人寿上海分公司为例,2010年将是该公司成立以来第一年增长方式发生改变,即续期保费将取代首年保费成为公司保费增长的最大功臣。据新华人寿上海分公司总经理于志刚透露,“2010年公司预计保费收入大概在55亿元,其中续期保费的平台在13亿元左右。”续期业务的滚存效应逐步体现,这意味着业务经营已进入丰收期、成熟期,长期竞争力增强。

      很明显,太保人寿的银保转型速度似乎稍晚了些。对于太保因转型而面临的市场份额压力,业内人士人为,这是结构调整中所难以避免的。“新华人寿当年也曾遭遇这般境遇。但难能可贵的是,新华人寿并没有因为规模的压力而放弃高内涵价值业务,而是在各个渠道尝试深耕期缴业务。两年阵痛之后,终于步入丰收期。”

      

      黑马迭出

      大公司各有各谋,小公司亦不甘落后。在国内一些主要城市,不断涌现出光大永明人寿、国华人寿、华泰人寿、交银康联人寿、正德人寿等寿险“黑马”,而这些“黑马”之所以能脱颖而出,依赖的仍是热门的银保渠道。

      比如,在外资保险云集的上海,交银康联和光大永明银保业务呈现爆炸式增长,前者凭借一款“金如意”产品年保证收益率2.5%领跑市场,今年2月银保规模保费环比大增252.4%,对沪上各家公司的同类产品产生较大压力;后者则得益于新股东交通银行的入主,2月银保规模保费环比增长高达100倍。然而,这些保险新军银保业务膨胀背后,趸缴依旧唱了主角,虽然交银康联等个别中小险企已经陆续推出了期缴银保产品。

      中小寿险公司依托银保渠道冲击保费规模确实能达成“短平快”的效果,但黑马效应能否持久,抑或还是和前几年人保健康险公司的“昙花一现”一样,是需要这些“黑马”所思考的。另外,一味靠趸缴银保业务做大规模,在没有一定续期业务支撑下,如果明年保费收入达不到一定规模,在高成本支出下,很可能会重蹈某些险企当年偿付能力不足的覆辙。

      虽然,银保渠道不可免俗的再次成为寿险公司拉升保费排名的捷径,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从整个行业来看,与上一波银保简单地冲规模做趸缴相比,今年银保激增背后则是质与量同行。“今年期缴的比例明显上去了,费差损情况要比上一波好。按照国内寿险业‘上半年冲量、下半年冲质’的惯例来看,下半年银保膨胀会更加回归理性,质量将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