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能源前沿
  • 11:上证研究院
  • 12:特别报道
  • A1:市场封面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观察
  • A7:市场·期货
  • A8: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低碳未来的今日预演
  • ■世博动态
  • 建筑环保走入城市生活
  • 陈超
    讲述世博会募资的故事
  •  
    2010年5月13日   按日期查找
    12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 12版:特别报道
    低碳未来的今日预演
    ■世博动态
    建筑环保走入城市生活
    陈超
    讲述世博会募资的故事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建筑环保走入城市生活
    2010-05-13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李和裕 ○编辑 王晓华

      ⊙记者 李和裕 ○编辑 王晓华

      为体现“绿色世博”和“低碳世博”理念,上海世博会的许多建筑在设计、建材等方面蕴藏着环保的精髓。如率先获得中国绿色建筑最高认证的世博中心,总能耗低于国家节能标准规定值的80%,节能率达到62.8%;又如城市最佳实践区内展示的案例,从马德里的“竹屋”到伦敦的零碳馆,从上海的“生态家”到北京的国奥村,无不体现出绿色生活的美好未来。而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世博建筑更多表现的是“未来时”,但其所蕴含的环保技术却已经是“现在时”。

      “我们不仅是为环保而环保,根据王石先生的要求,此次采用的建筑材料都应是成品,至少是可推广的,而非实验品。”万科馆馆长、万科执行副总裁肖莉向记者介绍。作为独立投资建馆参展的唯一房产商,万科在世博并没有宣传自己的任何产品或是住宅产业化推广,而是选择了环保这一个大主题。如运用大量环保材料,造型像七个巨大麦垛的万科馆正是采用麦秸秆板作为外墙材料,而事实上在我国农村,每年焚烧麦秸秆造成严重污染;又如铺设的地板用的是竹材料,也是一个推动环保的概念,因毛竹的生长周期比一般的树木短。“这些都是可以应用在我们的住宅,在装修房中进行推广和普及的。”肖莉表示。万科馆内也大量使用了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太阳能板、雨水回收处理、地热采暖等环保技术,这些也已经在包括万科总部在内的各种项目中得到广泛应用。

      还有在江西馆景德镇展区,本土建筑设计师和部分有先见之明的开发商也在进行着一项尝试,那就是将青花瓷艺术与建筑载体融合在一起。据了解,此举已经在东渡国际集团的上海房地产项目——位于青浦区的“东渡?青筑”上得到了应用。“事实上,提取青花瓷器纹饰做为建筑空间设计的主导概念,是近年来建筑设计的一个趋势。同时,既借建筑之力展现中国元素,也可对环保陶瓷建材工业起到推动作用。”东渡国际集团董事长李海林认为。

      除了国内企业,国外团队也在借上海世博会展示优势,甚至觅得商机。意大利馆设计团队S&G Partners的负责人就介绍,意大利馆采用了不少新材料、新技术,如外部的透明混凝土材料,也就是在传统混凝土中加入玻璃质地成分,无论是白天日照还是黑夜灯照,都能折射出美丽的效果,自然光的射入也可以减少室内灯光的使用,从而节约能源;又如空调恒温设计,包括通过建材吸收日光和灯热来平衡室内温度等。而这支还曾服务过2000年和2005年世博会意大利馆内外装修的团队还决定投身中国市场,通过与国内企业合作设立工作室,参与对豪宅、样板间等项目的服务。

      “世博会所展示的,很多都具有先锋性,但也往往与日常生活相关,有生命力的就会留下。”也许正如建筑专家、同济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郑时龄所说的,在上海世博会上,建筑所蕴含的环保、民生技术,终会慢慢进入人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