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能源前沿
  • 11:上证研究院
  • 12:特别报道
  • A1:市场封面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观察
  • A7:市场·期货
  • A8: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负债总量在可控范围 地方融资平台短期风险不大
  • 上市银行和城投公司 风险爆发概率极小
  • 土地抵押贷款 金额有限 风险可控
  • 华安证券关于征集公司主题宣传语的启事
  • 银行全线布控 每周上报压力测试结果
  • 深圳银行业加强地方融资平台风险控制
  •  
    2010年5月13日   按日期查找
    3版:焦点 上一版  下一版
     
     
     
       | 3版:焦点
    负债总量在可控范围 地方融资平台短期风险不大
    上市银行和城投公司 风险爆发概率极小
    土地抵押贷款 金额有限 风险可控
    华安证券关于征集公司主题宣传语的启事
    银行全线布控 每周上报压力测试结果
    深圳银行业加强地方融资平台风险控制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负债总量在可控范围 地方融资平台短期风险不大
    2010-05-13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卢晓平 张牡霞 ○编辑 衡道庆

      与房地产行业有着密切联系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在这一波房地产调控风暴中成为关注焦点。房地产调控是否会减少土地出让收入,直接导致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减少,进而降低地方财政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的偿还能力?

      为防范相关风险,银监会已经明确要求商业银行在6月末前全面完成对地方融资平台的清理工作,要求在6月末以前,所有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必须打开项目“资产包”,解包还原,银行进行专项摸底清查。

      ⊙记者 卢晓平 张牡霞 ○编辑 衡道庆

      地方融资平台负债增速不减

      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日前透露,截至2009年末,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余额为7.38万亿元,同比增长70.4%。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负债规模今年仍然没有刹住剧增的势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副部长魏加宁表示,今年前几个月的银行新增贷款中,有约40%流向了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

      有调查显示,地方政府的债务依存度和贷款债务率居高不下,一般都超过GDP水平,严重的甚至超过当地财政收入的好几倍。

      然而地方财政的偿还能力却十分令人担忧。“目前全国数千家地方融资平台所投资项目,只有10%可以用产生的现金流偿还贷款,绝大部分项目都需要利用土地开发后出售的增值收益偿还,还有部分项目完全是用当地政府的财政补贴来偿还。”中国社科院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评价课题组负责人刘煜辉告诉记者,该课题组早在今年初就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地进行了地方政府债务率和融资平台风险程度的调查。

      在房地产调控政策影响下,不仅是房价开始出现下降趋势,地方财政一直所依赖的土地出让收入也很可能下降。去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达到14239.7亿元,有专家估计,经过这一轮调控,今年全国土地出让金可能会减少4000亿元左右,而最近频频出现的土地流拍现象则似乎在佐证这一趋势。

      

      负债总量仍在可控范围

      尽管土地出让金下降可能导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偿付风险加大,但多位专家对记者表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负债总量目前还在可控范围内,无需过度担忧。

      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表示,地方政府负债在总量上没有多大威胁,问题在于举债的不规范性,比如部分区域举债和还本付息能力出现严重错位。

      “风险确实有,但都在可控的范畴内。从微观层面上来年看,相信地方政府在处理不良资产等方面拥有丰富经验。”刘煜辉表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告诉记者,过分夸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也不客观。因为,商业银行对于在这类平台中占70%以上数量的县级政府投融资平台一直持谨慎态度。分析融资结构可以发现,财政偿还能力较强的省市级投融资平台的融资占有主要比重。另外,土地收入在地方政府收入中超过50%的城市实际上在中国屈指可数,绝大部分城市的财政收入结构是多元化的,对土地收入的依赖度相对有限。

      巴曙松还认为,在中国推动城市化的进程中,地方政府通过各自的投融资平台融资,有其内在的必然性。从一般意义看,地方政府之所以要设立融资平台,主要是因为在中国分税制的财税体制下,地方政府的事权和财权不对等;同时,中国的转移支付制度尚不完善。因此,在中国城市化加快发展阶段,地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较大,而大部分地方政府可支配财力远远无法满足庞大的资金需求,唯有寻求外部融资。更进一步说,目前地方政府缺乏合适的融资通道,是造成目前窘困的主要原因。地方政府通过从城投企业借款来为中央投资项目及地方投资项目提供资金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专家建议给地方政府发债权

      央行行长周小川认为,如果把发行地方政府债和市政债看作是为地方政府融资“开前门”,把当前地方政府搞的融资平台看作是“开后门”的话,“还是开前门好。”

      所谓“开前门”,是指地方政府直接通过发行债券、市政债等方式筹资,而“走后门”和“跳窗户”,是形容目前地方政府大量的地方投融资平台、各类投资公司等形式,以及包括地方政府对各类贷款的变相担保。

      财政部部长谢旭人曾表示,在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方面,一要通过综合分析地方的财力状况、承受能力,加以规范和控制;二要对目前的融资平台的融资状况进一步清理、核实,区分不同情况,分别加以处理;三要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包括融资平台规范管理,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建立地方财政的偿债机制。

      刘煜辉则建议,应该推动地方政府职能真正转变,将地方政府债务数量化并公开预算计划,增加其透明度,减少暗箱操作,将风险进行阳光消毒。他还建议,地方政府融资渠道需要增加。中央政府可以考虑让地方政府发行政府债券,尤其是在税收财政收入稳健的沿海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