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应民
全国总工会近期一项调查显示,23.4%的职工5年未增加工资;75.2%的职工认为当前社会收入分配不公平。全国总工会集体合同部部长张建国日前表示,当前备受关注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关键在于提高工人待遇。张建国提供的一组数字是令人忧心的:我国居民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在1983年达到56.5%的峰值后,就持续下降,2005年已经下降到36.7%,22年间下降了近20个百分点。而从1978年到2005年,与劳动报酬比重的持续下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资本报酬占GDP的比重上升了20个百分点。
切实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已经刻不容缓。
今年“五一”国际劳动节之际,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不断增加劳动者劳动报酬,保障广大劳动群众权益。使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如今,全国总工会再次提出提高劳动报酬的话题,社会各方理所当然期待能尽快出台理顺收入分配关系的政策措施。
据笔者所知,广东省专门提出过“工资倍增计划”:从2008年开始,全省职工工资每年递增14%以上,到2012年比2000年工资水平翻两番。但是,由于金融危机突袭,这个 “工资倍增计划”不了了之。现在经济稳步回升,不少企业恢复生机,不说落实“工资倍增计划”,至少不能让工资原地踏步甚至缩水吧。
一百年前,美国汽车大王福特对工资问题有过一段经典的论述:“再没有比工资更重要的问题了,因为这个国家的大多数人都是靠工资生活的,他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决定着这个国家的繁荣。”福特的话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要知道,在当今的中国,普通城镇职工与进城务工人员对工资更为依赖。
早在2004年初,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就明确提出各地区的最低工资标准每两年至少调整一次。随着经济的发展,职工平均工资整体水平比以前有所提高。但是劳动者平均工资水平远远跟不上经济增长的速度。而且金融危机打乱了最低工资标准的正常调整步伐。自来水、天然气涨价,成品油频繁调价,居民用电将实行阶梯式改革。在一片“涨”声中,通胀压力显现。在这样的情况下,提升职工工资水平,除了有利于企业招工,实现产业升级,刺激消费以外,也有利于公众消除物价焦虑感,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再说,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随之提升职工工资水平,更体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
当然,劳动报酬到底该怎样提高,提高多少,有待员工与用人单位在公平的劳资平台上协商与博弈。政府出台政策,上调最低工资标准就是一条重要途径。但是政策关键在执行,通过政府的强大执行力将其落实到位,而在提升一线低收入职工工资的同时,还须出台措施对垄断行业特别是高管人员“限薪”,防止垄断行业钻空子、搭便车,扩大马太效应。
而且,政府应该通过其他手段提高职工的实际收入,减税就是其中的一种。去年12月,美国知名杂志《福布斯》推出了2009年全球税负痛苦指数排行榜,中国内地位居前列。这一榜单一经发布立刻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尽管国家税务总局驳斥说,中国的宏观税负在国际上属较低水平。但是不争的事实是,企业与员工对当前税负水平都不满意。尤其对多年未调整的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社会各方意见较大。笔者认为,在促进税收堵漏增收的同时,也应给企业与普通职工适当减轻税负。给企业减负特别是给中小企业减负,为提升职工工资提供了原动力支撑。
(作者系独立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