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夫
每年春夏之交,在美国的一些大学里,总有一种浅浅的兴奋与淡淡的忧伤。尤其是常春藤盟校,那种氛围似乎又要浓郁一些。为什么?因为,又有一批学生要毕业了,又有一批“愣头青”要离开他们厮守了四年的图书馆与演讲厅了。甚至那些刻有希腊铭文、罗马雕像的拱门与回廊,那些每天要进进出出的宿舍,也不再属于他们了。
而这一去,就像离港的游船,完全是两番景象了。这对于敏感的人来说,总不免有些感慨。近日,在美国参加了一场毕业典礼,顺道也走访了几家常春藤学校,亲眼见识了美国名校毕业典礼的庄重,也目睹了那些即将离校的毕业生们收拾行李、准备交出钥匙与门卡的怅然,看了实在让人恻隐。
从时间上算,今年美国东部几所名校的毕业典礼,耶鲁要算最早,据说也最隆重。哈佛稍晚,MIT随后,而哥伦比亚大学更晚。走进哥大校园时,甚至连环境都还没有布置好。当然,哥大在纽约,也不着急,他们有他们的时间表。但不管哪个学校,对毕业典礼的重视程度都相当高。这是为什么?
虽然毕业典礼是整个大学教育环节中的最后一环,它的仪式性很强,远胜于一般的教学活动,但美国名校都极为重视这个环节。这其中有什么奥妙?以耶鲁为例,学校不仅做出了非常周密的规划,邀请了前总统克林顿来讲演,而且从校长到各院系主任全都亲上一线,接待学生家长与亲属,动用的精力,超乎想像。比如,莱文校长几乎握过所有来宾的手,而各院系更是让家长们体验了学院的一日生活。
从毕业典礼这个非常独特的角度,来观察美国一流大学的教育细节,虽然不能尽得其精髓,但多少还是能够见到其用心的。因为所有常春藤盟校几乎都是私立学校,都是以最好的师资、最好的设施,最优厚的奖学金条件,来吸引全世界的优秀学生的。经过四年的砥砺,到毕业那一刻,等于是全剧的高潮,无论对学生、对家长、对学校,都极为难忘。
在全剧的高潮部分,学校做这样的安排,至少可以达到这样三个效果。其一,增强了神圣性。通过庄重的毕业典礼,让学生对科学、对知识、对学术,有了更持久的景仰。其二,增强了责任感。通过嘉宾校友的演讲,让学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从象牙塔回到现实。其三,增强了作为校友的荣誉感和回报意识。通过这场让人难忘的活动,让毕业生和家属对学校的未来倾注更多的关注。
在耶鲁的标志性口号上有这样一句话,“for God, for Country, for Yale”。这里暂且撇开美国的许多名校在科学、人文与其他方面的贡献不谈,仅从经济角度看,这些名校的资金从哪里来,靠什么力量长年累月地向大量学生提供丰厚的奖学金?用好的条件聘请最好的教师,支持学校运转?
从隆重的毕业典礼上,也许看不到这些学校的资金运作全貌,但是如果结合一个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过程来分析,就可以发现一个很有眼光的安排和卓有成效的管理体系,这个制度或管理体系或者可以称之为后支付体系。也就是说,学生在求学期间,学校给予滴水之恩,等到有所作为之后再以涌泉相报。由此循环往复,以成就更多优秀学子。
这样的办学眼光和管理思路,正印证了那句话,“for God, for Country, for Yale”。在知识上,奉献了科学;在能力上,奉献了社会;同时在知识、能力与经济上也襄助了母校,使一所古老的学校能够保持永久的活力。从美国的情况看,不仅耶鲁如此,其他名校基本上也是靠校友捐赠和投资基金运作来做大做强学校经济基础的。由这一点来看,美国名校如此重视毕业典礼,就很好理解了。因为,这些即将踏入社会的一届届毕业生,正是学校绵延不绝的未来。
由此联想到中国的名校,靠什么来维系学校的运转?靠持续的财政补贴?看看美国同行是怎么做的,真有可借鉴的地方。推而远之,再看一个国家,其长期竞争力靠什么?靠人才。人才的养成靠什么?靠教育。教育的成效靠什么?靠远大的眼光和精良的制度与有效的管理。
从毕业典礼这个细节上做比较,中美之间的差距还真不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