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1:头版
  • 2:要闻
  • 3:财经新闻
  • 4:观点·专栏
  • 5:公司
  • 6:市场
  • 7:市场趋势
  • 8:开市大吉
  • 9: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圆桌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A1:B基金周刊1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封面文章
  • A4:基金·基金投资
  • A5:基金·基金投资
  • A6:基金·焦点
  • A7:基金·市场
  • A8: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0:基金·专版
  • A11:基金·海外
  • A12:基金·互动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理财·热点
  • A15:理财·实战
  • A16:基金·对话
  • 企业年金投资要走出两大认识误区
  • 巧妙运用政策工具化解经济“两难问题”
  • 美国大学的经济算盘
  •  
    2010年6月7日   按日期查找
    9版: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上一版  下一版
     
     
     
       | 9版: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企业年金投资要走出两大认识误区
    巧妙运用政策工具化解经济“两难问题”
    美国大学的经济算盘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巧妙运用政策工具化解经济“两难问题”
    2010-06-07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徐策

      ⊙徐策

      

      一、当前宏观经济的“两难选择”问题突出

      1、政府投资和重化工业主导的经济复苏格局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之间出现了“两难选择”

      为应对本轮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出台了4万亿政府投资刺激计划,在出口、消费需求以及民间投资均呈现出萎靡态势的条件下,政府投资是本轮经济快速恢复的主导力量。从政府投资的领域看,主要是侧重“铁、公、基”等重工业领域,因此,2009年7月以来,重、轻工业增速差持续扩大,重工业强劲上涨成为本轮经济快速恢复的重要支撑力。

      然而重化工业快速反弹却使我国长期以来经济结构性矛盾进一步突出,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目标有所背离。第一,由于重化工业资本有机构成较高、投资需求大,其过快发展导致投资对消费的挤压,投资消费比例进一步失衡,使长期以来经济发展的“需求结构”进一步不协调。第二,重工业快速发展,二产在经济发展中的比重加强,各种资金、资源集中于重工业势必挤压了其他行业的需求,这使得产业结构优化的步伐有所放缓,长期以来经济发展的“供给结构”进一步不协调,同时,重工业发展形成的并非是直接可供消费的产品,而是生产能力,因此这使得产能过剩与有效需求不足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第三,重化工业的过快增长造成的能源资源消耗压力过大,同时伴随着越来越严重的环境污染,这使得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要素投入结构”进一步不协调。这种复苏格局对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形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2、房地产作为现阶段支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与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之间出现了“两难选择”

      近年来,房地产投资一直作为拉动投资增长的重要力量,并且由于其相关产业链条较长,房地产行业作为支柱产业对经济增长做出了较大的贡献。2009年年中以来,我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和消费持续偏快增长,应该说房地产行业对本轮经济的快速恢复也发挥了较大作用。然而,房地产市场在宽松货币环境下,受到了投机客的大力热捧,直至“房地产新政”出台以前,我国房地产价格节节攀升,房价收入比也频频突破历史高点,房地产市场弥漫着浓重的投机气氛。

      房地产信贷比重过高及房价持续非理性上涨不仅给宏观经济平稳运行和金融系统带来了巨大的风险,而且产生诸多社会问题。目前,房价问题成为社会矛盾的焦点。高房价及住房市场分配的严重不公平,对居民的其他消费形成很强的“挤出效应”,影响消费需求的中长期稳定增长。与此同时,地方政府此时也面临一个“两难选择”,一方面要贯彻中央关于遏制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的政策,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大量的投资项目将因此而缺乏融资渠道。

      3、加息政策在管理好通胀预期和提供支持民间投资增长的宽松环境之间出现了“两难选择”

      加息政策近期以来成为备受争议的焦点。自我国国民经济企稳向好的态势逐步确立以来,关于是否应该加息、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是否应该退出的争论日益激烈。当前,受天灾、气候异常以及投机炒作等因素所致,例如蔬菜、大蒜、绿豆、玉米等部分农产品价格出现了飙升的现象,尽管物价指数尚未出现大幅攀升,但通胀预期风险已经不断聚集。与此同时,宽松的货币环境下,以房地产为代表的资产价格泡沫不断放大,也使得加息周期日益临近。

      综合考虑CPI与人民币存款利率水平,我国已经进入负利率时代,这进一步加强加息政策出台的预期。部分专家甚至预言,如不尽快加息,我国将难以避免发生经济滞胀。

      然而,一旦加息政策出台,又将有两个不愿看到的后果,第一,我国当前复苏仍然是以政府投资为主导,民间投资的动力切换尚未实现,刚刚发布的“新非公36条”为民间投资提供了新的空间和领域,此时紧缩货币环境势必使鼓励民间投资的政策效果受到限制,也不利于投资结构的优化;第二,美国至今为止仍然保持历史最低的利率水平,这主要是取决于其对未来宏观经济形势的悲观预期,如果我国此时先于美国加息,扩大了中美利差,势必使国际投资资金涌入,不利宏观经济稳定。

      4、人民币汇率政策在稳定出口增长与贸易结构调整和应对国际压力之间出现了“两难选择”

      人民币汇率政策在当前出口形势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的条件下,对于稳定出口增长具有明显的作用。人民币升值将会削弱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对出口造成不利影响。而且,短期内高涨的升值预期还将导致国际热钱大量涌入,加剧房地产等领域的资产泡沫。

      因此,目前还不能贸然让人民币过快升值。但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安排下,我国出口产品附加值低、贸易结构升级困难的问题难以解决,与此同时,在金融危机后,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以美欧主导,包括部分发展中国家形成了一股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强烈愿望和预期。人民币汇率持续保持现状的条件下,必将使国际贸易摩擦进一步加剧。

      二、落实好已出台政策,形成整体合力,防止多项政策叠加的负面影响

      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呈现出多重的“两难选择”问题,这无疑增加宏观调控的复杂性。面对复杂的宏观经济环境,需要在更具有前瞻性、综合性、系统性判断的基础上,把握好政策的方向、力度和节奏,强调政策的灵活性和针对性,科学适时地进行宏观调控。未来一段时间,应该落实好已出台政策形成整体合力,继续巩固经济复苏形势,与此同时,审慎出台更为严厉的政策,防止多项政策叠加的负面影响。

      1、落实好已出台政策形成整体合力,继续巩固经济复苏形势

      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刺激政策,发挥了积极的效果,当前应该继续落实好有利于经济复苏和经济中长期发展和转型的政策措施,形成整体合力,使经济复苏的大好形势得到有效巩固。

      第一,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安排使用好政府公共投资,着力优化投资结构,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引导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支持区域协调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第二,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增强货币政策的灵活性和针对性,加强流动性管理,优化信贷投放结构,配合“新非公36条”着力扩大对民间投资的支持力度。

      第三,继续落实“国十条”关于遏制房地产价格过快增长的政策,稳定房地产市场预期,与此同时,鼓励房地产投资,扩大住房供给,尤其是保障性住房供给。

      第四,继续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适度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空间,稳定出口增长的同时积极应对美欧等国的贸易保护主义的压力。第五,落实好“新非公36条”,尽快出台实施细则,巩固经济复苏的同时,增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动力。

      2、审慎出台调控政策,防止多项政策叠加的负面影响

      在国民经济企稳向好的态势确立之后,我国宏观调控的重点实际上已经逐步转向“调结构、促转型”,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同时,为了管理好通胀预期、妥善解决好资产价格泡沫日益膨胀问题,部分宏观政策也出现了微调。主要表现在:

      第一,投资政策率先退出,中央文件多次表示,2010年政府资金安排主要用于项目续建和收尾,避免“半拉子工程”,严格控制新上项目,防止重复建设;

      第二,更为灵活和有针对性的货币政策,年内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连续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回收流动性、启动三年期央票等;

      第三,新一轮房地产调控政策,打压房地产投机,遏制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等。各项政策效果应该说比较明显,但与此同时,带有“紧缩”性质的政策也有可能对经济复苏形成一定影响。

      以房地产新政为例,政策实施之后,一方面,成交量迅速进入“冰点”,房地产投资也大幅下滑,由此而引致的相关产业投资也出现下滑,并且部分相关产品过剩的局面更为严重;另一方面,A股市场连续大幅下跌,并且是以地产股和银行股领跌。部分国内外经济预测机构也纷纷下调了对中国今年增长预期。

      针对各种已经出台政策,应该充分考虑其相互交叉的影响,防止负面作用扩大化。如果把握不好政策出台的力度和节奏,使经济出现“二次探底”,我们必将为此付出更大的代价。因此,在国内外经济形势尚存诸多不确定性的条件下,不急于出台更为严厉、带有“紧缩性”倾向的政策,宏观调控政策将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观察期”。

      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未来宏观调控的核心任务

      尽管当前面临的情况极端复杂,但必须明确的是,未来宏观调控的核心任务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应更加突出就业目标的导向作用;通过投资结构调整和优化,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1、适度调控GDP增长目标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释放空间

      长期以来,GDP增速目标一直是宏观调控的核心指标,尽管在规划和计划中设定的指标并不算高,然而,各地方政府由于以此为政绩考核的关键所在,纷纷大幅超过预期目标。

      在地方政府锦标赛式地“大干快上”模式下,势必导致投资作为主导、重工业发展成为关键、资源环境的约束被人为放松,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也将难以实现。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发展模式对就业的拉动、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劳动者报酬的作用越来越低,不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健康发展。因此,必须适度调控GDP增长目标使各地方政府的关注焦点转向就业、民生等领域,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释放必要的空间。

      2、以投资结构调整带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优化投资行业结构,推动以工业化为主导的发展路径也在向工业化和城市化并举、并逐步向城市化主导的方向转移,因此城市化的投资重点应从经济类基础设施为主转向经济类和社会类基础设施并重,并最终转向以社会类基础投资为主的路径上,这样不仅有助于扩大居民消费、促进消费升级,也不会因投资造成所谓产能过剩。

      另外,在具体产业投资上,除了支持战略型新兴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的投资外,应重点关注高新科技的产业化,推进自主创新,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优化投资区域结构,应逐步加强对欠发达地区在改善生产条件,发展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投资给予支持。优化投资主体结构,落实好“新非公36条”,尽快出台实施细则,重点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落实财政对中小企业支持政策、加强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等。

      优化投资资金来源结构,第一,我国投资领域和生产领域普遍存在资金结构失衡问题,直接融资比例较低,过多地依赖间接地银行贷款,根本解决办法是发展资本市场,着眼于创造有利于股权资本形成的机制;第二,针对地方政府融资缺口问题,必须要通过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强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监管并提高其透明度等长期和短期、技术和制度多层次措施共同来解决。

      (作者单位: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