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1:头版
  • 2:焦点
  • 3:焦点
  • 4:要闻
  • 5:信息披露
  • 6:产经新闻
  • 7:观点·专栏
  • 8:财经海外
  • 9:公 司
  • 10:公司纵深
  • 11:公司前沿
  • 12:能源前沿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路演回放
  • A4:市场·机构
  • A5:市场·动向
  • A6:广告
  • A7:市场·期货
  • A8: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B1:披 露
  • B2:专 版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中国经济的深层尴尬
  • 全球若触发第三次大萧条,谁之过?
  • A、H股价格全面倒挂说明了什么?
  • 华尔街惯于声东击西
  • 不能以既有框架规制村镇银行
  • 资源型城市往哪里去?
  •  
    2010年7月1日   按日期查找
    7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7版:观点·专栏
    中国经济的深层尴尬
    全球若触发第三次大萧条,谁之过?
    A、H股价格全面倒挂说明了什么?
    华尔街惯于声东击西
    不能以既有框架规制村镇银行
    资源型城市往哪里去?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不能以既有框架规制村镇银行
    2010-07-01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马红漫

      ⊙马红漫

      

      本为扶持“三农”经济而大力推行的村镇银行,却长期处境尴尬。为顾及金融安全而设置的诸多限制,实际上束缚了村镇银行功效的发挥。

      有媒体近日报道说,村镇银行历经三年的发展,市场份额依然“微不足道”,甚至被村民误认为是非正规银行而不予理会。一方面,因不能发行个人银联卡等业务功能限制,吸储能力弱化、存贷比居高不下,有些村镇银行的存贷比甚至超过150%-200%,面临放贷资金枯竭的风险;另一方面,相形资本实力雄厚、网点铺设成熟的农信社等传统金融机构,村镇银行难以在村、县地区赢得客户的口碑与信任,规模化发展受阻。核心原因在于,其实,农业存贷业务风险程度与传统城市信贷业务迥异,并不应将村镇银行置于固有框架中规制,而应让其遵循高风险高收益的市场规律。就此而言,笔者以为,不妨放宽村镇银行的进入门槛,为其注入民间资本的活力,实现放贷资本与借贷市场的“无缝对接”。其间,行政部门的重要职责则是构建存款保障机制,为市场调节“保驾护航”。

      面对村镇银行的窘境,银监会在5月放开了村镇银行向单一借款人发放贷款比例的上限,由占净资本的5%调整为不超过10%。6月,财政部发文规定,中央财政对达到一定指标要求的村镇银行,按其当年贷款平均余额的2%给予补贴。但是,对于村镇银行的实际帮助却效果不佳。村镇银行的迫切需求是盘活村镇市场的存、贷资金,进而成为各村镇的资金蓄水池,然而,在传统存贷利率和放贷模式的规制下,村镇银行除了经营范围局限于农村与县城外,与原有金融机构并无二致,反而更像是“重复建设”。

      因此,打破村镇银行尴尬的市场地位,关键在于打造其贴近细分市场的特质。在农村,农民借款主要用于种养业的简单和扩大再生产,但是由于农业产品的特殊性,农民面临着一系列的市场风险。这些风险主要有三种:一是产品的趋同性。由于同一地域自然条件的限制及农民多年形成的耕作习惯,农民在种养业的品种结构上高度趋同。这必然导致同种产品的供给过多而“谷贱伤农”。二是规避市场风险的手段不健全。就农产品的价格风险而言,可供选择的避险手段有远期交易、期货交易、期权交易等。然而,中国农户却无法使用。即便是前期绿豆、辣椒等农作物被暴炒,价格一飞冲天,农民也难以从中分得一杯羹。三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难度较大。农业生产的周期较长,并且有极强的季节性。因此,即使农户获得了市场行情,也不能像生产工业品那样加班加点。

      可见,村镇银行在具备草根性、地区性的同时,还必须在其运作模式中体现出高抗风险能力、高收益的特征,才能够让村镇银行的经营步入永续发展轨道。就此而言,江浙一带的“地下钱庄”正符合这一经营规律。当然,“地下钱庄”因灰色性而暗藏洗钱等违法之风,需要受到严厉监管,但其中的一些“生财之道”则不妨借鉴。

      以此而论,广纳各路资本力量并根据市场特征给予更为弹性的利率政策,才能够为村镇银行注入活力,使其有别于传统金融机构而独树一帜。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年底,全国已开业的村镇银行共有148家,其中,80%由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农信社等小金融机构作为主发起人而设立。表面看来民营资本涉足村镇银行者甚少,但这并不一定是其本意。此前,相关文件规定,无吸储功能的小额贷款公司转制为村镇银行,其最大股东须为银行业金融机构,且持股比例不得低于股本总额的20%。如此,小额贷款公司要想升级,就必须把原有的控股权拱手让人,相当于将自己多年来的经营成果近乎无偿地与银行分享。这样的规定违背了风险与收益对等的基本原则,侵害既有股东的权益,在感情上也难以为原有股东所接受,这才是民间资本望之却步的根本原因。

      另外需要提及的是,倡导以市场思维发展村镇银行,并不意味着主管部门要退出舞台,而是主管部门的工作重心应由具化参与转移为后台支持,即着力于完善存款保障制度、加强村镇借贷市场风险管理等举措。只要村镇银行具备一定自主调节能力,并置于一个风险防范完善的金融框架之下,这一专业银行自然就能担负起应有之责。

      (作者系上海第一财经频道主持人,经济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