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观点·专栏
  • 5:公司
  • 6:市场
  • 7:市场趋势
  • 8:开市大吉
  • 9: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 10:特别报道
  • 11:特别报道
  • 12:圆桌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A1:B基金周刊1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封面文章
  • A4:基金·基金投资
  • A5:基金·基金投资
  • A6:基金·焦点
  • A7:基金·专版
  • A8: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0:基金·市场
  • A11:基金·海外
  • A12:基金·互动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理财·热点
  • A15:理财·实战
  • A16:基金·对话
  • 上半年牛基投资策略有隐忧
  • 底在何方?
  • 最近成立的十家偏股型基金
  • 去伪存真忧中有喜
  •  
    2010年7月5日   按日期查找
    A4版:基金·基金投资 上一版  下一版
     
     
     
       | A4版:基金·基金投资
    上半年牛基投资策略有隐忧
    底在何方?
    最近成立的十家偏股型基金
    去伪存真忧中有喜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上半年牛基投资策略有隐忧
    2010-07-05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周宏

    猛扑个别行业 专注高估值个股 大幅波段操作

      “看基”、“买基”、“养基”是基民心中的头等大事,因此,上周基金公布净值后,一批“半程跑”的基金冠军成了市场关注的明星。不过就在同时,一些熟悉情况的人士告诉记者,历史上的一些风险较高、且长期成功率较小的投资策略正在部分上半年行业领先基金的身上运用。对于这些基金而言,下半年是否改弦易辙,或是继续努力全身而退,可能是下半年基金业绩的“最大看点”。

      本报记者 周宏

      “半程跑”第一方阵出炉

      根据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的统计数据,上半年偏股基金整体遭遇业绩亏损。其中,指数基金表现最为惨淡,标准指数型基金平均亏损达到26.38%,增强指数型基金平均亏损达到26.23%。

      而主动型基金也不乐观,偏股型基金(股票上限95%)平均亏损16.39%,偏股型基金(股票上限80%) 平均亏损15.42%,灵活配置型基金(股票上限95%)平均亏损17.10%,灵活配置型基金(股票上限80%)平均亏损14.51%,股债平衡型基金平均亏损14.24%。

      不过,具体基金中,还是有些表现相对出色。股票型基金中华商盛世成长、东吴双动力、大摩领先优势、信诚盛世蓝筹和银河行业优选排名靠前,混合型中嘉实主题混合、嘉实增长混合、泰达宏利效率优选混合(LOF)、大摩资源优选混合(LOF)相对靠前,灵活配置中,银河银泰、东吴进取策略、华夏策略、诺安灵活配置、华夏稳增等靠前,从基金收益率看,这些基金名副其实的超越行业平均水平。

      

      “赌博策略”再度出山

      不过,据业内透露,其中部分的基金可能存在着明显的“高风险”策略。包括赌博式的行业配置策略,集中投资中小盘成长股,以及极端的仓位配置策略。

      “这些策略就是双刃剑,赌对了,什么都好说,如果时局不利,业绩下降很难说,脱身恐怕也很困难。”一些业内人士认为。

      其中,高度集中的行业策略再次成为今年上半年部分基金的“看家本领”,业内流传着某知名基金经理的“胜战传说”——金融地产一股不配,医药和消费领域则打满了所有股票投资。

      考虑到今年医药为代表的消费股大幅战胜指数,这样的投资业绩自然也在行业内居于前列,甚至被业内高度推崇。

      但其背后的流动性和决策风险则一定程度上被忽视。一些行业内的资深人士认为:用类似私募的集中投资手法管理公募基金组合,固然可以短期内大大提高业绩的进攻性,但是一旦看错,“后果也很严重”。过去几个季度业绩在后的基金,部分的也是运用这个策略——只不过看错行业而已。

      而可能存在隐患的是,类似高度集中的行业配置方法,往往还有“后患”。业内透露,一些既往采用类似做法成功的基金经理,最终多数都没能在行业周期拐点成功退出。

      

      “精选个股”

      恐遇流动性问题

      存在类似隐患的还有精选个股策略的再次出炉。事实上,在内地基金的管理历史上,通过一到两个牛股成就一个基金的长期业绩的做法并不少见。

      而这个手法今年尤其受到关注的原因在于,其集中的方向相当程度在于“新兴产业”和“中小盘股”。这些板块在业内有些基金经理看来,纯属概念炒作,未来无法实现业绩兑现。当然,也有人士认为其中深藏黄金。

      更关键的是,部分中小盘股严重缺乏流动性,这意味着如果未来市场前景发生变化,基金经理在组合调整时间要付出巨大成本。事实上,在最近几周的中小盘股大跌中,有些基金的被动迹象已经显露。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采用类似做法成功的基金经理,相当部分都没能在市场热点切换前成功退出。“有的是不想退,有的是想退也退不了”。